教你学会道教四大天师
张道陵,沛同丰(今江苏丰县)人,传为张良后裔。因是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为“张天师”。
年轻时喜爱阅读河图、洛书、谶纬、天文、地理一类图书。他曾经入太学学习,通达《五经》,义好“黄老之学”。永元十年(98),乘舟游江西鄱阳湖,然后登上云锦山。相传黄帝在云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从此,他开始修炼外丹黄白术,三年之后炼成了“龙虎大丹”,云锦山也因此显现出龙虎之形,依此改名为龙虎山。
汉明帝时,张道陵曾经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撰写《道书》21篇,创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并尊称太上老君,还以鹤鸣山为中心设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内部设立有名为“祭酒”的道官用来统治道教信徒。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为二十八治,渐渐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层组织结构。在道教治理方面,高举“廉耻”大旗,依此教导信徒。
南朝的道士都尊称他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他曾经被唐玄宗加封为“太师”,唐中和四年( 884)僖宗加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等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2]
创立天师道教
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相关传说
据说,他的母亲在分娩时,有青色的云气从东南而来,绕屋而走,当时的人们都感到奇怪,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紫气东来了。
张道陵从小就很聪明,五、六岁的时候就通晓大道理,而且记忆力很强,过目不忘。
长大成人后,由于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被举为贤良方正,不久又升为博士,拜巴郡江州令,后又迁居到四川的鹤鸣山,潜心修道。
相传,他在这里修炼了三十多年,炼成"九天神丹",能治百病。
一天,太上老君降临人间,对他说:"你既然已经得道,就应该普度众生,拯救万民,怎么能够独自享受清福呢?你应该去东方教化百姓,让他们皈依你,归附于你。这样,他们就能得到你的保佑,你也才能成为真正的神仙。"
于是,太上老君就把自己的宝剑赠给他,并告诉他:"你要用这把神剑斩除邪魔,降妖伏怪,以济世人。如果行善,就把它插在地上;如果作恶,就将它插在天上。"说完,太上老君就不见了。
从此,张道陵就在此专心修道,并且广收弟子,传授经法,使道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天师,所以在道教中被尊为祖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张衡接任,史称嗣天师。张衡化去后,又由子张鲁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张盛时,回归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张天师。
葛玄天师
葛玄,字孝先,(166—244),丹阳句容人,《今属江苏人》葛玄少时聪颖过人,博学多闻,尤其精于神仙方术,拜左慈为师,学习炼丹养生之道。他研习《九鼎丹经》,《太清丹经》,《金液丹经》又博采众家之说,结合自己的修行实践,著书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据史书记载,在汉顺帝永建四年的某一天,一位自称"三皇君"的人,来到葛玄的家中,传葛玄长生不死之药。当时,葛洪也在场,他对这位神秘人物产生了怀疑,就问道:"先生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传我药?难道你是神仙吗?"那人说道:"我姓白,名玉检,号元光子。我是天上的太一神君,奉玉清元始之命,来人间传授仙诀。你如果不接受我的教诲,我就要下界除害了。现在,我见你心地善良,又有仙风道骨,所以特地来向你传法。如果能够领悟我的话,就能得到长生不死的灵药。如果你不能领悟我的话,那就请你自己保重。"说完,便腾空而去。
此后,那位白神君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是,他的音信却始终没有中断。有一天夜里,忽然有一群鬼怪,将葛洪抓走了。他们把葛洪带到一座山里,关在一间小屋里。屋外有几十只狼狗,正在狂吠不止。这时,只见一个老人站在门口,说道:"你们这些人都是邪魔外道。你们被鬼迷心窍,才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事。如今,我已将它们收服了。今后,谁也不许再到这间屋子里来了。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萨守坚天师
萨守坚,生年不详,北宋徽宗时期道士。蜀地西河人,自称“汾阳萨客”,号“全阳子”,又称“崇恩真君”。萨守坚少时本为医师,因医术不太高明,开药而反使病人不治,于是弃医从道。相传萨守坚于陕西路遇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林灵素及龙虎山三十代天师张虚靖,三道人各授一法与萨守坚,一为咒枣术,一为扇疾术,一为雷法,萨守坚依法行之皆验。
萨祖在道教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地位与南五祖、西四祖相,被尊为"玄门之领袖"。他一生致力于弘扬大道,度化众生,以慈悲济世为己任,曾应诏赴京,赐封"体玄妙应大真人",故世称"萨真人"、"虚静先生"、"冲和演教妙道真君"。
萨守坚又谓自得诀之后,殷勤苦志,所以发白反黑,齿落更生,“年几三余,视听不衰,筋骨愈固,其诸效验,一如师言。”又得师授,“故以诸阶大法,罄竭相传”,并告诫曰:“子当利物济人,积功累行,庶得诸天拥护,魔王保迎,易于成就。”由此可见,萨守坚已尽获神霄大法诸阶秘诀。他说:“守坚庸琐下士,遭遇明师,得其设施以正,故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今兹付受,敢不尽其所传。夫人之一身,二气五行之精而已。圣贤设为法以卫民,证诸于己。大抵法本诸道,道源诸心,心能以吾之精神,融合一气之精神,以吾之造化,适量五行之造化,则道法妙矣。愚当会此理于太极未奠之先,而证此理于三才既判之后,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此道何常一日不流通于天地间也,而法或未之闻焉,圣人者作法始肇矣。如今之禹步,皆可考也,而法或未之祥焉。既有汉天师阐扬此法,复有宗师扶持此法,而法始大备焉。”这里所说的“宗师”,即是指王文卿而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初,萨公居龙虎山,有异人授符篆,能呼风唤雨。一日,忽见二神,一曰:吾奉太上老君命,来佐将军,助将军成功;另一曰:我奉玉帝命,下临此土,助将军成事。于是二人各执剑印,从空而下。时值隆冬,大雪纷飞,二人乃合掌对天而祝:愿雪消冰解,万物皆生。言毕,须臾间,阴霾尽散,瑞雪盈庭。又尝遇异僧,授以金丹火符秘诀。自后,每欲行持,则运心诵念,或烧香礼诵,即感灵验。常谓弟子曰:吾得之于师,传诸后世,今将付嘱于汝,可善为之。及至晚年,遂隐遁不仕。凡所游履,必择清幽之处,或结草庐,或住茅屋,潜修密炼,精思内省。
许逊天师
许逊天师,世称许真君、许旌阳,乃道教净明派尊奉的祖师。 道门中尊称许逊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
许逊(239-374年),字敬之,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附近)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
个性聪颖,师从大洞君吴猛学道,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身,出任旌阳县令。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相传著有《灵剑子》《玉匣记》[2]等道教经典。
宁康二年,羽化,时年136岁。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神功妙济真君”。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许逊天师是净明派创始人,被尊为"净明道主"、"三天扶教大法师"。据《净明忠孝全书·许真君传》载:"元始命仙官下凡,降于蜀之青城山,遇一道人,授以九皇经法,号曰:正阳子。遂隐修此山,炼丹修道,功成之后,白日冲举,乘白鹤升仙。后世人称为:许真君。"在民间,人们把许逊视为驱邪避害的护身神,称他为"南极大帝"、"雷祖爷",并建庙供奉。 许逊,名景休,字敬之。东汉末汝南(今属河南)人。他出身贫寒,但聪颖机敏,勤奋好学。《晋书·许逊传》记载,少年时的许逊曾到南昌西山拜吴猛为师,学习五经。后来,他又来到罗浮山中从黄石公学道。黄石公见其心诚志坚,就传授给他秘术,让他下山济世度人。此后,他在豫章郡南昌、吉水一带行医治病,深得民众爱戴和推崇。当时,正值天下大乱,"疫疾横流,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弃家出逃。而此时,江西境内却太平无事,人民安居乐业。对此,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完全是老天爷保佑的结果。于是,朝廷便封黄石公为"太玄真人"。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公元239年),豫章郡发生了一场特大瘟疫。为了扑灭这场灾难,朝廷又加封黄石公为广德侯。从此,各地官员纷纷前往豫章,向黄老求取灵丹妙药,以救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