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马蹄岭和马蹄岭村名字的由来
马蹄岭原是河南省西峡县陈阳坪乡(简称陈阳乡)的一个地名,也是这个乡的一个村名,后来陈阳乡撤销并入到相邻的丁河镇,所以,现在的丁河镇是西峡县面积最大的一个镇。同时,要再说马蹄岭,就只能说丁河镇马蹄岭,而不能再说陈阳乡马蹄岭了。
马蹄岭位于丁河镇西北部,距丁河镇政府大概有十几公里。不管是人还是物,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那个名字,都是有因由的。像河南省和河北省,就是因为一个处在黄河南边,一个处在黄河北边之故。还有以当地的山河、花草、树木等等来起名的,如黄山市、佛山市、漯河市、七台河市、榆树市、樟树市等。那么,河南西峡马蹄岭的名字是咋来的呢?
卢氏夫人
据一个可能是西峡当地人名叫张宝珍的网友在“西峡在线”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称,他(或者是她)听其奶奶的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故事说,西汉初年的时候,在卢氏城(具体位置在哪儿不清楚)那个地方有一大博士卢敖。卢敖在京城做官,因清廉刚直受奸臣诽谤,皇帝不辩是非降旨满门抄斩。卢敖得到消息后火速逃离京城,带着家眷来到陈阳坪乡一山洞避难,尔后就在此繁衍生息。
星转斗移,到汉武帝时期,卢敖后人卢氏夫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家大户。按照惯例,卢家每年都要上西峡口去交皇粮。那时交通条件差,都是山间羊肠小道,沿途山高林密,沟险谷深,狼虫虎豹经常出没,人们出行、购物非常困难。因此,缴皇粮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苦差事。
一年秋收之后,又到了缴皇粮的时候,卢氏夫人派18岁儿子押运皇粮。运粮车队来到庙岭北一块空地时,已经是傍晚天黑时分,大家只好安置好骡帮,在道边露宿。深夜人们都在酣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惨叫,大家惊醒发现卢公子不见了,铺盖上只留下一滩鲜血。天亮后人们沿血迹找寻,在山岭上只找到了部分衣服、鞋子以及大腿骨。伙计骑马回府速报卢氏夫人,夫人听后当场昏迷过去。
马蹄印
第二天中午,卢氏夫人策马挥鞭来到儿子遇难地,她抱着儿子遗物撕心裂肺,嚎啕痛哭。年轻丧夫,又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哀怨悲愤之声,惊天地,泣鬼神,难于言表。卢氏夫人咬破食指,拿出黄裱纸边哭边书,她要向玉帝告天状,哀诉残豹吃儿的暴行。写毕,卢氏夫人将血书点火焚烧,只见一缕青烟腾空而起,立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雨如瓢泼。
卢氏夫人经雨淋之后清醒了许多,她安葬好儿子的遗物,并在石坎上刻字留念,命名此处叫白头岭。意思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地方。之后,卢氏夫人策马启程,含悲继续向西峡口完成送皇粮任务。由于马奋蹄时用力太猛,把庙岭的青石板蹬出了一个深深的马蹄痕,以此铭记主人的失子之痛。从此,此地就被命名为马蹄岭,马蹄岭所在的村就叫马蹄岭村了。
再说,玉皇大帝张有人接到卢氏夫人的诉状后,龙颜大怒,贼豹竞丧尽天良,食子害命,立即派王母娘娘下界彻查斩豹。王母娘娘下界后招来当地土地爷询问食人豹的踪迹。土地爷告知王母娘娘,食人豹已逃至四川峨眉山。王母娘娘便从峨眉山将罪豹押回斩首。为警示后人不要在偏僻的地方露宿,王母娘娘在此挥指写下“不住峡”三个字,后讹传为现在的母猪峡。
饮马槽
卢公子三周年的清明时节,卢氏夫人带着闺女前来吊唁儿子。坟头已长出一蔟蔟小树,上面结满红红的山果子,吃起来甜中略苦,赶骡马的人们在青黄不接时常以此充饥止渴。卢夫人感慨地说:儿啊!你化作仙果哺后人,实乃无愧真君子,就把此果叫骡驮布袋吧!百年后妈妈也来陪你,妹妹说我也来陪哥哥。
祭奠完儿子之后,卢氏夫人又在马蹄岭以北的大岭头上凿了一个马蹄印,并在旁边建了一座卢公庙。卢公庙旁边的石头上凿有饮马槽,饮马槽常年有水不干涸。为与原马蹄岭相区别,后人把这儿称之为大马蹄岭。岭西的一道弯因马蹄岭而得名马蹄湾,曾是原陈阳乡乡政府的驻地。2005年,陈阳乡撤销并入了丁河镇。
多年后,卢氏夫人死了,她信守对儿子的诺言,就把自己埋在了儿子坟墓的旁边,并化作一种小树依附在骡驮布袋身上生长。此树叫神仙树,叶为椭圆形、卵形,无毛,制浆后可做凉粉供人充饥。女儿后来也变作兰花依偎在妈妈和哥哥中间,叫马蹄兰。一到三月,满山遍野,兰香弥漫,沁人肺腑。
遗忘的骡马大道
现在的马蹄岭,因隔河涉水,交通不便,人们基本已经全部迁徒出来。已被人们遗忘的骡马大道,现在大多已被毀坏。但从断断续续红润而细腻的石板路上,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