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是几月几日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及民俗讲究!)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及民俗讲究!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龙台头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在南方,如客家地区等,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match在北方,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节日习俗
剃龙头
正月剃头“死舅舅”是真的吗?
二月二剃头流传到今天300多年,1644年清军入关,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必须留那沙壶头,四周没有头发,中间一绺,编个小辫子。清朝以前, 汉族人十八岁以下都剃秃头光光的,等到过十八岁弱冠之年一加帽子,这头发就永远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为啥?这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汉族的男子是不理发的,但是清兵入关以后强迫理发,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硬政策,所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个相约,咱正月谁都不理发,到二月二日在剃头,为什么啊?正月剃头死舅舅。实际是“思旧”,所以叫“正月剃头思旧”。
其次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金豆开花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那时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围粮仓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既有类似龙抬 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开笔礼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不能做针线活,不洗衣服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这一天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熏虫、击房梁、打扫卫生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五、二月二龙抬头吃食习俗是比较重要的活动
1、“龙抬头,吃猪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因为猪头肉是祭神的贡品,所以人们认为吃了猪头肉就会得到神灵保佑,从此事事顺利。这些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2、饺子,称 “龙耳”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3、春饼,也叫吃“龙鳞”
立春之日讲究吃春饼,而过二月二同样讲究吃春饼,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则叫做咬“龙鳞”, 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我们大曲靖人也可以学着做做。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樟茶鸭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味道适口,吃着顺味。
4、炸油糕,称之“食龙胆”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面条,称之“龙须面”
很多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