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之名,与人文名家隔空“对话”|大道·书单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雷蕴含
当数字浪潮席卷而来,总有一些精神灯塔始终明亮。2024年,封面新闻启动“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以深度对话的方式,走近15位人文名家:从大漠敦煌的守护者樊锦诗,到诗教文明的传灯人叶嘉莹;从用文学见证共和国发展变迁的王蒙,到解码文明基因的考古学家王巍;从诺奖作家莫言笔下的魔幻现实,到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舞台上的百态人生……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摆渡人,用热忱编织出的关于传承的生命之歌,犹如闪耀在文化星空的璀璨星光,照耀着更多的人。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2025年4月23日)即将到来之际,封面新闻特别推出“大道·人文名家书单”。走近、聆听他们之后,以阅读之名,延续与“大道”采访的卓越人物的能量连接,从他们所著或者口述的书中,更深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敦煌风沙中坚守已六十余载的樊锦诗,通过《我心归处是敦煌》展现文明守护者的赤子之心;叶嘉莹亲传弟子执笔的《诗词大先生》,解密叶嘉莹如何用生命实践古典诗教可以滋养现代灵魂;王蒙《在伊犁》重现40年前初版全貌,带读者重返边疆生活的炽热记忆,从中感受到文字背后永不褪色的生命激情;莫言《不被大风吹倒》则以童年寓言破译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则揭开表演艺术与人生哲学的共生奥秘......这些著作是他们个人生命的淬炼结晶,对阅读者也是一部部鲜活的精神启示录。
阅读不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与伟大灵魂的隔空对话。
《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樊锦诗 口述 / 顾春芳 执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我心归处是敦煌》
向来谦逊低调的樊锦诗曾婉拒了许多人为她立传的提议,她也从未动念撰写自传。但出于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留史、续史的考虑,她接受了北大教授、学者顾春芳的专访,并授权她为自己写一本传记。2014年,樊锦诗与顾春芳在敦煌相遇,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顾春芳被樊锦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而樊锦诗亦为顾春芳的才情所吸引。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经过多次深度的对谈与敞开心扉的交流,最终由顾春芳执笔完成了这本书。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樊锦诗不仅分享了自己与敦煌结缘的历程,还详细讲述了常书鸿、段文杰等众多学者专家在石窟保护和艺术研究中的往事,以及大量可供后人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数字敦煌”这一举世瞩目项目背后的故事。阅读樊锦诗的故事,仿佛也是在阅读敦煌的一段历史。在她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莫高窟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的历程,感受到了这段文化传奇的独特魅力。
《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
作者:张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诗词大先生》
叶嘉莹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传奇。自少年时代起,诗词便如甘霖般滋养着她的心灵,陪伴她走过漫漫人生旅途,在困境中给予她坚定的支持。诗词对她而言,不仅是“医治”身心的良药,更是如影随形的知心伴侣。她亦以满腔的热情和整个生命回馈着诗词,立志将自身从诗词中汲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正如被光芒照耀的人也会成为光的传播者一般,诗词传承成为了她大半生执着追求并乐此不疲的人生使命。
作为陪伴叶嘉莹多年的学术助手与弟子,南开大学教授张静以恩师的诗词生命为切入点,从弟子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阐述叶先生的为师之道、诗教之路,以及她在诗词讲解中的成功经验和独特魅力。书中详细记录了叶嘉莹如何凭借自己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将这份深厚的文化力量传递给更多人的动人故事。张静在书中提到,叶嘉莹在讲学过程中,尤为注重情感体验、意境营造与历史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她善于引导听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真切感受生活、深刻理解人性。序言中,叶先生引用陶渊明之言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最终,她以自己的一首富有深意的诗为这篇序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天外从知别有天,人生虽短愿无边。枝头秋老蝉遗蜕,水上歌传火内莲。”
《在伊犁》
作者:王蒙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伊犁》
王蒙从事写作已逾70多年,著有近百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学术著作。他的文学作品与中国社会七十年的发展紧密相连,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版“心灵档案”。尤为难得的是,虽已年逾九旬,王蒙的创作热情依旧未减,几乎每年都有两三部新作面世。对王蒙而言,文学的热爱源于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若要挑选一本书以深入领略王蒙的精神世界,《在伊犁》是上乘之选。1965年初,王蒙携家带口从北京迁至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生活劳动。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抡起坎土曼劳作,学习维吾尔语,并爱上奶茶泡馕……这六年的独特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素材。《在伊犁》是基于这段经历创作的小说集,1984年8月首次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2024年,该书重新修订,恢复了后续版本中未曾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此文是王蒙在1981年离开新疆近两年后重返巴彦岱时所写,笔触饱含深情,真挚动人。在回忆《在伊犁》的创作细节时,王蒙提到,他刻意避免了职业化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了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他笑言,每当有人问及为何笔下文字总是洋溢着喜悦时,他总回答那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了“爱护”,这份“恩”正是周围人赋予他的深情厚谊。
《不被大风吹倒》
作者:莫言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不被大风吹倒》
如果说,莫言的小说是站在魔幻现实的帷幕背后表达自己,那《不被大风吹倒》便是他亲自走上前台,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书中交织着童年的温馨回忆、友情的真挚温度、创作的深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最终凝聚成一种面对逆境时的生存智慧——“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被大风吹倒是至关重要的”。在容易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舒服的位置。莫言指出,处理好“平凡”与“平庸”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拒绝平凡,但必须努力提升,避免陷入平庸。”
莫言的文学作品深深植根于山东高密那片沃土,而他的做人智慧则源自父辈的言传身教。小时候,莫言常随爷爷一起去割草。有一次,他们在回家的路上突遇狂风,割下的草被吹得满天飞,连他自己也差点被风卷走。但爷爷双手紧握车把,脊背如弓般绷紧,与狂风对峙。这一幕深深印刻在莫言的脑海中。“爷爷与狂风对峙的姿态,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风来时,爷爷没有退缩,尽管草被刮得只剩一棵,但我们的车还在。我们像钉在大坝上一样,没有前进,也没有后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胜利了。”莫言也想跟年轻人分享,在命运的风口上,重要的是不在于逆风翻盘的壮举,而是勇于在风暴中站立的坚韧精神,“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绝不能被它打倒。”
《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
编著:王巍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源来如此》
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是一本回答这个问题的既权威又好读好看的书。全书分六章,各章的题目都是对内容的准确概括:从“万年农业,文明奠基”“文化发展,文明起源”,到“分化加剧,古国初现”“古国四起,文明初成”,再到“古国文明,高潮迭起”“三代王朝,王国文明”,能清晰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这三大阶段。每章下面的小标题画面感很强。比如“跨湖桥下独木舟”“河姆渡口古稻田”“神人凤鸟出高庙”“骨笛龟甲出贾湖”“玉器初现兴隆洼”。
王巍长期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走过看过指导过书中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遗址。他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将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考古成果具象化,将探源工程严谨的学术成果进行大众化、创造性转化。在后记里,王巍写道,考古成果汇聚了近百年、几代考古人的付出,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集中了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该书除了其个人的认识外,还包含了其他很多学者的意见,其中涉及的数十项考古发现,更是无数人风吹雨淋、辛勤劳动的结果。
《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
作者:王子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长安碎影》
在研究秦汉史领域的专家群体中,王子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他从交通、儿童、生态、海洋、名物、社会意识等多个方面,描绘秦汉时代的细节。
秦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而咸阳——西安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重心和行政中枢,亦产生过辉煌的历史影响。《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一书中关于秦汉文化史实物证据方面的内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令读者在众多具体、真切、形象的信息中,获得对秦汉时期整体文化风貌的进一步认识。
西周礼乐何以成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基础?商鞅变法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咸阳是如何成为长安的文化重心的?王子今从细节处着眼,注重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将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展现统一帝国成立之初曲折的历史走势与雄大的文化气象,突出中国文化少年时期的生活情状和精神风貌,以点带面地反映出秦汉时期人们意识、情感、生活节奏的转变。曾经在“咸阳”“长安”有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商鞅、孟尝君、燕太子丹、秦始皇、秦二世、刘邦、项羽、吕后、贾谊、司马迁、汉武帝、陈皇后等,《长安碎影》对于他们的言行也有涉及。
《宗璞文集》
作者:宗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宗璞文集》
出身于书香门第,一辈子几乎都在书斋里生活,但宗璞不是风花雪月、轻吟漫语的作家。她的散文写景物,写花草,写故友人情,写身边生活,简洁的语句、简短的篇幅,却有气象,意蕴深厚,力量饱满。那篇《紫藤萝瀑布》更是被选进语文课本,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美文。
《宗璞文集》中有宗璞的散文、小说、诗歌、童话、评论和翻译作品等,字里行间流淌着“兰气息,玉精神”的文化血脉。这套作品里不仅有她个人记忆的史诗,更是宗璞以文补史,以文证史,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镌刻成永恒。她在自序中写道:“写小说,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写散文,不然对不起流淌在胸间的万般感受;写童话,不然对不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幻象;写短诗,不然对不起耳畔琤琮变化的音符;我写,因为我有;我写,因为我爱。”
《火焰上的辩词》
作者:吉狄马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火焰上的辩词》
1961年,吉狄马加生于四川凉山。川西南的高山峡谷里,森林密布,江河日夜奔腾,壮阔的大自然也悄然融铸进吉狄马加的性格血液之中。他的艺术视野还逐渐越过故乡的丛林山岗,跨越全国乃至瞄向世界。吉狄马加在长诗领域用力甚深,创作的长诗《我,雪豹……》《不朽者》《献给母亲的十四行诗》《应许之地》《裂开的星球》等作品,题材宏大,涉及对全人类面临的很多重大主题,如生态环境、人类伦理、传统文化发展、人类文明之间的沟通等的深度凝视和关照。
《火焰上的辩词》是吉狄马加的诗文集。全书由“诗歌”与“随笔和文学演讲”两辑构成,收录了作者的成名作《自画像》《火焰上的辩词》《大河——献给黄河》等吉狄马加从17岁至今的近200首新诗作品,以及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书中的插图还选了吉狄马加本人创作的11幅绘画作品。整本书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演一辈子小人物》
作者:牛犇口述 刘深执笔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演一辈子小人物》
“流浪进电影的苦儿,依然在跋涉的老戏骨”。2024年4月8日,牛犇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35年出生于天津的牛犇,11岁开始参演电影,至今没有谢幕。在近80年的银幕生涯中,牛犇饰演近百个角色,演活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1982年,牛犇在电影《牧马人》里饰演“郭谝子”一角,生动的演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台词“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更是经由社交平台再次火遍全网,这个角色也为他摘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拍摄电影《飞越老人院》时,牛犇饰演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只是躺在床上,但考虑到电影主题,他反复琢磨,建议导演把自己绑在后边的栏杆上,用嘶嘶的声音表现老人失声的痛苦。在牛犇看来,再小的角色,都要百分百投入自己的心血,“赋予这个角色一定的生命。”
牛犇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银幕世界和现实人生。对于自己饰演一辈子小人物,牛犇没有任何怨言。对于电影,他充满感恩。书中他详细讲述自己从老一代电影人那里得到的关爱、温暖和帮助,让人看到一位卓越的艺术家无私胸襟和职业素养。
《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
作者:濮存昕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和我的角色》
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濮存昕饰演过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角色。无论是豪放不羁的李白、才情横溢的李渔,还是文学巨匠鲁迅、戏剧经典人物哈姆雷特与罗切斯特,濮存昕将体悟融入到对角色塑造之中,成就了舞台上的角色,也滋润、提升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他所说,“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在塑造我,塑造我们国人的文化兴趣,塑造我们心里面那一点中华文化的教养和品质。”
在自传《我和我的角色》中,濮存昕深刻地传达出一个艺术真谛:优秀的演员必须具备一颗赤子之心,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以角色的名义在剧情中展现自我,“演员必须有操纵自己去表演的那种生命力,以角色的名义、在剧情的逻辑里表演我自己的生命状态,让角色来诠释我对生活的态度。同一个角色,我演的和别的演员演的不会一样,因为生命体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