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东:用“新”赓续文脉 “两创”澎湃海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0:24:00    

齐鲁大地,瑰丽灿烂。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澎湃,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

如今,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滋养着齐鲁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底色。

儒风汤汤,千百年来弦歌不辍。盛夏,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山东、聚焦曲阜。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尼山举办,再奏文明交响。

“会客厅”里纳百川 和而不同天下言

“针对AI时代挑战,儒家思想能为弥合传统与现代议题提供宝贵思路,助力解决现代问题。”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韩国东亚知识文化教育研究所所长许喆说。

不久前,在山东大学,一场围绕“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的对话会,吸引了来自新西兰、希腊、韩国、英国、中国的多位学者。孙子研究院特聘教授汉伊理对这种对话式的研讨形式非常赞赏,“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践行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在守护文化根脉与开放对话中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

过去一年,这种融通中外、探寻东西方文明共通智慧的学术交流,在山东多次上演。2024年11月,山东宣布启动“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山东驻研,行走齐鲁大地、对话中国学者、感知现代中国。今年以来,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22名国际知名汉学家获得访学驻研邀请,已有14名专家学者来鲁驻研,举办“文明传承:守护人类精神家园”“文明创新:激励人类的新动能”“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等多场学术对话会。

“下一步,我们将面向全球正式发布‘齐鲁访学驻研计划’2026年国际驻研学者招募公告,让学术交流的声音持续‘争鸣’。”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说。

诸子百家半山东,山东持续做好中华文明内涵研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连续举办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前政要、驻华使节,以及在国际上具有学术引领性的专家学者参会,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走过40届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880名中外嘉宾现场参会,全面立体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全国16所知名高校合办研究生院,共招收1836人,挂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组织实施“尼山学者”计划、“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创办尼山杏坛、尼山讲堂,出版尼山文库、尼山丛书,叫响“尼山品牌”。

山东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山东通过拓展友城之间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合作,推进友校合作办学、智库共建,推动友企深化合作,创新友媒合作机制,凝聚友人资源力量。截至目前,山东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数量达718对。

开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等主题宣介活动,纪录片《大河之洲》《脉动泰山》等作品走出国门,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海岱考古探源流 文脉活水润今朝

今年6月,一项考古新发现震动学界。6月4日,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发表论文,研究表明,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

以考古实证探寻文明源流,山东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海岱考古”工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开展古籍整理编纂,推出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名家系列经典选编,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暑期的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来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山东大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考古中国”山东课题,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

厘清优秀传统文化家底和发展脉络,离不开典籍这一载体。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目前,山东整理出版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古籍版本集成《儒典》,出版1096册的齐文化古籍版本集成《齐书》。

同时,做好古籍的普查登记、数字保护、整理出版、数字开发、大众普及等工作,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久前,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正式发布上线。一期上线古籍408种、4903册,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门类,共计36万余拍数字资源,为读者和学界提供智能检索、跨终端阅读等服务,让孤本不孤、冷门不冷、融入生活。

博物馆作为文明的“时空纽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达839家、其中国家一级馆32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居全国第三,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海岱日新”“礼运东方”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来自山东博物馆的甲骨保管员张媛,不久前获得了首届全省博物馆藏品管理技能提升大赛一等奖,她告诉记者,珍贵的文物藏品得以留存,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护管理,日益壮大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队伍,承载着赓续文明火种的使命。

传统文化烟火暖 书院门开百姓家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间的融合点,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精神共鸣,获得精神滋养。

在济宁市兖州区,文化书院成为夏日里大家爱去的休闲场所。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将兖绣、道勤五谷画、鲁郡面塑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课目制”深入学校、社区,开展非遗研学课程。今年4月以来,全区累计开展“课目制”活动100余场次,覆盖群众3.7万余人。

“书院在齐鲁大地自古有之。去年以来,山东对现有基层公共文化教育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以试点建设开放共享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创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通过群众点单、部门派单、团队接单、中心评单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各类文化服务。”省文明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夜幕降临,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宁家庄村热闹非凡,《反对大操大办》等30余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依次上演。宁阳县葛石镇夏庄村村民王爱国说,以前办丧事,请吹鼓手、摆酒席,一场下来劳心又费钱。现在追思会既简洁又庄重,大家都轻松不少。

去年以来,全省开展小戏小剧巡演,以群众身边的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把政策“演出来”、把新风“唱出来”。通过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山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实施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广泛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推动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在南四湖撑一只小船,摇曳在千年商埠、运河古城;从青岛坐上火车一路向西,带着青岛啤酒去济南吃把子肉;在黄河入海口,看令人赞叹的“黄蓝分割线”,听万鸟飞鸣……山东打造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和沿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的“四廊一线”,将全省16市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廊成片,实现从单个城市、景区的“单打独斗”,到五条文化轴线上的区域协同,培育形成文化“两创”空间展示新标杆。

“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联通山东省内重点景区、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节点,汇集“山东手造”“山东智造”优质产品。廊道覆盖全省1200多个乡镇(街道)、5万多个村(社区),让沿线村民吃上了“文化饭”“旅游饭”“生态饭”。在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日趋显著的背景下,文化“两创”正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完)

相关文章
山东:用“新”赓续文脉 “两创”澎湃海岱
2025-07-09 10:24:00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从贵阳到全球,为绿色未来注入“中国力量”
2025-07-08 14:49:00
逐梦高原 竞速未来
2025-07-06 11:25:0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故事化教学的探索
2025-07-04 10:20:00
中国高铁为世界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5-07-04 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