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迎接AI挑战 让人类和AI一起进步
郑磊
新技术带来的新康波周期无疑正在改变大部分人的生活。人工智能(AI)技术和应用令人眼花缭乱,似乎正在快速侵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这是继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遇到的又一次变革。人类只有认清发展形势,认清自我,才能在时代大潮冲击和洗礼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AI时代人才的标准已经改变。人工智能在各类考试测试的成绩开始碾压高分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的效率也在碾压人类的表现。会考试不再是人类特长,培养这类人才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与人类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前者还无法与后者竞争。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说,在知识应用层面,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无惧同AI竞争,那么,那些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人恐怕不是A1的对手。衡量AI时代人才的标准首先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点尤其要重视。
人工智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另一个弱项是情绪和情感能力缺乏,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输出时携带情感要素,但人工智能本身还无法产生情感。因此,人类更加丰富的情感驱动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但是也要看到,人类在情绪自控能力方面的素养是各不相同的,那些情绪自控能力优秀的人,在和AI竞争时更容易取得优势。
检讨一下,我们的社会是否适合培养这样的人才?毋庸讳言,当下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硬伤,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在某些方面都有些陈旧,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而且部分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界人士,还没有充分和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旧拼命在错误方向上“鸡娃”。如果只是培养听话、会考试、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学生,他们走上社会,将成为AI时代的弃儿。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育中予以改进,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学生不断涌现,这是人类与AI竞争的希望所在。
在AI时代,我们要努力打造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人的价值。
在农牧业时代,人力资本指的是能出苦力、会干农活。对于农民来说,日出日落、节气、动物、农作物和耕作知识就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观察,人类很早就知道用筹计数和结绳记事,这些就是人类缓慢习得的数字(数据的一种形态)、信息和知识,形成了农牧业社会的各项基本技能。
工业时代出现了大量复杂的机器设备,人力资本就不再仅仅计算人头数了,对劳动力的制造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工匠、技术工人越来越成为人才的主力军,继而是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专家等,这些懂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掌握经济金融、管理技能的人,能够不断改善和发明新的威力更强的机器,推动更具生产力的组织变革,他们是工业时代的顶尖人才。科学研究和创新成为人力资本的主要贡献。
知识、技能、技术其实是人类对数据进行加工的产物,被“加工处理”的数据变成了人力资本,成为经济活动中宝贵的资源,对于经济产出做出巨大贡献。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本质不同。我们应该把经济活动看作是这两部分综合贡献的成果。
AI时代的人力资本与之前有何不同?人工智能对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搜索速度和广度、深度远远超过了人类,推理能力也在快速逼近人类平均智力水平。但是人工智能因为暂时不具备行动能力(这需要具身智能发展到较高阶段才能实现),所以其数据加工处理能力不会主动纳入经济生产过程之中。这种被动能力正好为人类所用,凡是能够更好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加工处理能力的人,无疑会大大提升其人力资本。在这个阶段,人类不需要打败人工智能,而是尽量发展它,利用它,善于用人工智能赋能和人工智能协作,这样的人,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需要的精英。
当前,“具身智能”已经成为科技界大力攻关的重点领域。简而言之,“具身智能”就是具有行动能力的人工智能,其初级形态已经出现,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我们正处于机器人研发的“恐怖谷”,进入了生成式AI与人形机器人结合的“具身智能”发展阶段。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高度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就成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伙伴”或“助手”,这样的例子已经出现,比如一些城市街头出现的机器人警察。未来,AI有可能升级为具有更高智慧的硅基物种。对此,我们不必恐慌。人类完全可以借助脑机接口,在大脑加载人工智能,助力碳基智慧,人类仍能超越硅基物种。由此,人类就能实现掌控AI并与AI一起进步的愿景。当然,这需要人类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