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故事化教学的探索
□杨铁军
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化时代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在党的理论创新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高校强化文化育人体系,思政教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注重挖掘思政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形成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改革的关注、课程期望值有所提升,故事化教学成为重要探索方式之一。
故事化教学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和育人功能,成为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作为一种以叙事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故事化教学构建起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桥梁。
在教学内容上,故事化教学能有效选取丰富多元的案例素材,精准满足这一要求。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蕴含着诚信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层面的契合,有助于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共同发展的思想体系,增强理论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学方法上,故事化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故事场景,与教学需求高度一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教学为例,教师可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条件下,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巧妙理解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在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时,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上,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故事化教学则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讲述“精忠报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与“两个结合”的目标高度契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故事化教学在破解思政课的困境方面也提供了创新途径。因此,加快构建故事叙事体系,强化思政育人实效,至关重要。
培育叙事主体。要讲好中国故事,应善于挖掘和培育叙事主体,努力锻造一支会讲故事、能讲故事、讲好故事的叙事主体非常关键。通过校内选调、校外招聘等各类渠道挖掘、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故事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善于利用网络渠道和社会渠道,搜集优质故事素材,将老红军、老革命、烈士遗属等引进课堂,分享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在聆听红色革命故事、追忆红色历史的过程中传承英雄根脉,争做英雄青年;将参与城市建设、教书育人、生产制造、医疗救护等千行百业中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先进人物引入课堂,展开多彩奋斗故事叙说,用可追可学、可赶可及的榜样故事激励青年学子自觉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事素材择取。故事素材的选取关乎故事化教学改革的成败。选取能够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思维共振的内容素材,才能真正构建起“问题情境—情感共鸣—理论提炼”的认知链条,从而助力学生实现价值内化和思维重构。“两个结合”视域下思政教师既要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选取故事素材,也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养分。因此,思政教师可依托数字技术对契合“两个结合”与思政教育主题的各类文献资料、课程内容、网络视频、主题文章等加以收集、整合和转化,并建立资源专区和素材资源库,为故事化叙事提供完备的内容素材。例如,构建集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案例资源库、专题资源库、区域文化库等于一体的资源库便于开展故事叙事。
叙事手段更新,语言叙述融合多模态叙事。思政教师可打破常规性故事叙说模式的禁锢,将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图文资料、案例资源、音乐作品等融入其中开展故事,以多模态的叙事手段强化故事叙述,也是提升叙事实效的重要手段。思政教师可以经典文艺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观赏和在线学习,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去构建叙事情境和叙事场域,从而在吸引、说服中实现对学生的激励、感染。例如《觉醒年代》影视素材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对激励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功勋》中各榜样人物的奋斗事迹、卓越贡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素材。另外,VR、AR等技术的应用对构建沉浸式叙事场景,烘托故事化叙事氛围,让红色记忆、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参与“故事”提供情境氛围,对讲好红色故事和文化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的故事化教学,是回应青年学子成长需求的关键路径,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需要思政教师以故事为舟,载真理之重,引导学生锚定理想信念之舵,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课堂。面向未来,高校思政课故事化教学仍需不断深化和创新,吸引更多思政教师加入探索行列,以更开阔的视野挖掘多元故事素材、以更精湛的技艺构建叙事逻辑、以更真挚的情感传递价值温度,共同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助力。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