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做一家机器人创业公司是种怎样的体验?丨发财到广东
(深圳机器人创业,是怎样的体验?|发财到广东)
从华强北4张办公桌起步,到产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深圳硬核创业故事。

边旭(左一)和一起创业的师兄弟。
在华强北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隔间,几个年轻人正跪在地上调试一台笨重的机器人。透过布满划痕的玻璃隔断,楼下此起彼伏的电子元件叫卖声不断涌入。
这是2017年的夏天,边旭和三位西安交通大学的师兄弟在HAX孵化器的创业日常。谁也没想到,他们以四张办公桌为起点,不到8年时间,成长为服务全球300多家头部企业的移动工业机器人公司。
华强北,梦想开始的地方
“来到华强北一两个月后,我们就决定留在深圳。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指着当时办公楼的货梯回忆。1993年出生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性格相对内敛,打心底里喜欢汪滔、马斯克这样的硬核技术派创业者。

华强电子世界大楼,边旭从西安到深圳创业的第一站。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深圳时,这位西安交大博士说:“依托珠三角高度成熟的供应链配套,在华强北,你可以立刻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产品。这对硬件创业者是致命吸引力。”
2017年的夏天,HAX的种子轮投资让这支学院派团队初尝商业化的滋味。刚到华强北没多久,他们就为米其林轮胎调试出首款巡检机器人,意外斩获200多万的订单。

创业团队在华强北HAX加速器的办公室合影。(HAX是一家专注于硬件创业的加速器)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2020年。”边旭兴奋地回忆道,当时团队仅用一个月时间,研发出紫外线消杀机器人,当年销售额就突破千万。这款产品也成为公司后续多款巡检机器人的“初代机”。
2021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一眼相中”他们的产品,直接将现实的机器人搬到了大银幕,让这家创业公司“小火了一把”。
角落里的CTO
走进优艾智合位于深圳龙岗的公司总部,最引人注目的,不仅是一楼随处可见的炫酷机器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边旭这位CTO的办公室——在不起眼角落的普通工位。

边旭在公司角落的工位。
没有豪车撑场面,也没有个人助理,即使已经是初具规模的科技公司创始人,边旭的日常依旧是乘地铁打卡上班。
“创业初期还是比较难的,有一年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为应对危机,边旭和几个创始人一起自掏腰包,凑了100多万元现金给大家发工资,一直熬到公司业务步入正轨,最终转危为安。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生死,在边旭看来,做机器人创业,硬核科技一定要找到落地场景,要更加务实。“单纯的技术本身未必能成为护城河。产品进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响应。”

形态各异的机器人产品。
“一脑多态”,让机器人形态“因地制宜”
“我们机器人产品的设计思路就是‘一脑多态’。”边旭用手机演示着公司联合西安交大最新推出的“天演”机器人矩阵,多款“类人形”机器人形态各异,有双足、轮式,甚至还有“轻骑兵”式的四足人形机器人。

公司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产品设计不拘泥于“双足”形态。
边旭认为,在工业场景,不同的垂直细分行业肯定有最适合它的一个硬件形态,产品不必一定拘泥于人形。
基于对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目前优艾智合的产品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复购率达75%。不久前,优艾智合日本公司成立,国产移动工业机器人“直插”老牌高端制造大国的工业腹地,用中国方案帮助日本半导体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制造。
回顾7年多时间的创业历程,边旭也不禁感慨“深圳速度”——从4张办公桌到几百人团队,从华强北的货梯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线,边旭的“机器人梦”,正是深圳硬科技的发展缩影。
出镜/脚本:南方+记者 李赫
拍摄:南方+记者 张令 李赫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李赫
统筹:袁佩如 张西陆 李细华 麦小华
策划:陈枫 王海军
【作者】 李赫;张令;龙达洋;袁佩如;张西陆;李细华;麦小华;陈枫;王海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