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老年群体黄斑疾病,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新设门诊实现个性化康复


老龄化社会扑面而来,黄斑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群体视觉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启动“低视力康复与眼底病门诊”,将视觉康复训练应用于临床,为黄斑病变患者提供精准化康复方案。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16亿人患有中度至重度视力丧失(定义为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我国就有约6000万人。预计未来几十年,受低视力影响的人数将大幅增加,至2 050年或有5.87亿人患有中重度视力丧失。
专家解释:所谓黄斑,是眼睛视觉最敏锐的地方,提供精细视觉、色觉功能的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我国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和近视性黄斑变性(MMD)是低视力的主要原因,导致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低视力患者严重丧失运动能力、阅读能力、驾驶能力、面部识别能力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关的能力,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黄斑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最新的“生物反馈视觉康复训练”可以评估患者中心和周边的视功能,对于中心视力丢失的患者,选择符合患者注视习惯和需求的黄斑旁中心视敏度较好区域,进行生物反馈刺激注视训练,形成新的稳定的旁中心固视,再利用患者大脑与有视功能的视网膜皮质重塑,即“视觉重建”,可最大程度利用患者残余的宝贵视功能,提高远/近视力、阅读度数以及生活质量。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设“低视力康复与眼底病门诊”,满足患者这一需求。74岁的施阿姨一直受到黄斑变性萎缩的困扰。“视力减退,看东西模糊,最不舒服的是看到的物体都是扭曲的。比如电视上人的脸,一边都是扁的。”为了治疗眼病,提高生活质量,她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需要采用保守治疗,即便是手术治疗,效果也不会很好”,最终她在朋友推荐下来问诊。
经过阶段系统训练后,施阿姨惊喜发现:视物扭曲的情况慢慢得到了改善,“电视上的人脸慢慢正常了。”她对后续的康复治疗充满了信心。专家介绍:视觉康复训练方法特别适用于部分因黄斑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萎缩、高度近视性黄斑萎缩、黄斑裂孔等)导致低视力的患者,帮助患者实现功能性康复,一般来说康复10次左右视力有所改善。
记者了解到,两年前,由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一医院眼科专家出台的“中国黄斑病变低视力患者康复训练的专家共识”提及相关康复适应证:
1, 黄斑病变导致双眼中心视力低下,双眼中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
2, 有康复需求,有意愿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日常视功能
3, 有一定理解力和认知度,可以配合完成康复训练疗程
4, 被训练眼的原发疾病稳定,黄斑区无出血、水肿和活动性病灶,暂且无需内外科治疗
5, 尝试预训练成功,可以形成新的“旁中心注视”
6,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等手术后,希望手术眼更快恢复视功能
另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从“十三五”的“推进低视力康复工作”提高到“强化低视力诊疗康复平台建设”;从要求“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应普遍提供低视力门诊服务”提高到“持续提升三级综合医院眼科和眼科专科医院低视力门诊设置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低视力患者从中获益。
原标题:《针对中老年群体黄斑疾病,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新设门诊实现个性化康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