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出竹沟——李先念率部挺进武汉抗战前线
记者 王家恒

竹沟北窑军事会议旧址。(资料图片)
1939年1月17日,竹沟东门外广场旌旗招展。李先念身着灰布军装,化名“李威”,率领160多人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即将踏上南下征程。这支由60名红军骨干和两个中队组成的队伍,肩负着在武汉外围开辟敌后战场的重任。竹沟百姓举着“抗战到底”的标语,将烙饼和布鞋塞进战士们的背包。一位长辈攥着李先念的手哽咽道:“李司令,盼着你们打胜仗回来!”
挺进鄂中的破冰之旅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正当武汉危急、华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严峻时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设立中原局和南方局,这一决定为中原地区党的建设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通知:任命胡服(刘少奇化名)为中原局书记,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机关设在竹沟。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李先念到中原地区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后经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提请中共中央同意,李先念任豫鄂边区军事部长。
1939年1月14日,李先念在竹沟北窑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李先念提出了发展敌后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军事工作总方针。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由李先念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组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对外仍称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由李先念率领向武汉外围挺进。
1939年1月17日下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开始了向武汉外围挺进的伟大征程。部队于1939年1月下旬到达中共豫南特委所在地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随后,李先念连夜召开会议。摇曳的油灯下,他摊开地图:“同志们,武汉三镇虽陷,但我们要在这周边扎下根。就像当年红军在大别山一样,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他当场将100多名战士编入队伍,并抽调骨干充实地方武装。
1939年2月,襄(河)东战役爆发。李先念率部在应城、应山、安陆一带设伏。当满载日军的车队进入伏击圈时,他一声令下:“打!”战士们居高临下投掷手榴弹,日军车队瞬间瘫痪。此战击毙敌人多名,缴获部分武器,极大振奋了鄂中军民的士气。当地百姓编出歌谣:“新四军,真英勇,鬼子见了直打战!”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陈列。记者 王家恒 摄
从游击大队到钢铁劲旅
随着抗日武装不断壮大,统一指挥成为当务之急。1939年6月,李先念在京山养马畈主持召开会议。会场外,战马嘶鸣;会场内,争论激烈。有人担心公开打出新四军旗号会刺激国民党,李先念拍案而起:“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还怕这怕那?只有亮出红旗,才能把群众聚到我们这边。”
会议期间,刘少奇及时电示李先念、陈少敏,“在最近时期内,创立一支5000人以上的党直接领导的新四军”。会议最终决定成立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下辖5个团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当鲜红的军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时,李先念振臂高呼:“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人民的子弟兵,要让武汉的鬼子日夜不得安宁。”
此后,李先念又根据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的多次指示,紧紧把握住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采取加强集中领导的应变措施。1939年11月,将豫鄂边区的武装力量统一扩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翌年1月,又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主力发展到万余人,其中豫南各县动员参加这支部队的就有3000人,成为我党在豫鄂边区反对日军侵略和顽军的坚强力量。
这支从竹沟出发,在豫鄂边区敌后苦斗两年有余的钢铁劲旅,根据中共中央命令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下辖3个正规旅、2个纵队。
1941年4月,当新四军第五师的番号正式公布时,李先念站在阅兵场上,望着整齐的队列感慨万端。他深知这一路的艰辛:“我们在敌人眼皮底下建起了根据地,就像钉子一样钉死在武汉外围。”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李先念率部挺进武汉外围的壮举仍在中原大地传唱。那些在芦苇荡中穿梭的身影,在山村里宣讲的声音,在战场上冲锋的呐喊,共同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策 划:郑 刚 王振江 统 筹:刘 鹏 李铁军
资料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市委直属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