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猫的平行世界”:95后画家描绘青年旅居云南新方式
新华社昆明4月13日电(记者赵彩琳)一只黑猫头戴邮差帽,爪握邮戳,身后是滇池的翔鸥和农贸市场熙攘的人流……昆明市鼓楼路一处老花园公寓里,一幅幅画作中央端坐“黑猫局长”,尾巴轻扫过调色盘。

“它在监督我完成‘猫的昆明漂流日记’”95后青年苏毅恒放下画笔笑道。2024年,他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成立绘画工作室,与一只黑猫朝夕相伴。自此,猫元素频繁出现在他的画中。
近年来,云南旅居热方兴未艾,不仅大批老年人来滇康养旅居,一些青年数字游民也选择来昆明小住,由此催生当地面向青年群体的文旅业态迭代。“融入充满活力的青年社群成了更多青年旅客的选择。”苏毅恒说。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拥有一座更大的艺术空间,不仅能陈列形形色色的猫主题画作,也能聚集一群热爱猫与艺术的朋友,将萌趣艺术、诗与远方以及云南在地文化生活融合,探索青年旅居云南的新方式。

一次偶然的契机,他和几个朋友租下昆明市中心一座花园公寓。苏毅恒将这里命名为“猫之邮局”,“猫局长”由一只黑猫担任。
“猫之邮局”里,法式喷泉、爬满藤蔓的砖墙、以《百年孤独》等名著命名的24间房,组成了城市喧嚣处一方静谧的空间。庭院里增设咖啡烘焙工坊,空气中浮动着云南小粒咖啡的香气;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处的“邮局橱窗”——“猫局长”肖像画下,摆放着盖有专属邮戳的明信片。

北京的程序员张广瑞休假期间直奔“猫之邮局”,他说,“陷在代码迷宫的间隙,抬头可见翠湖掠过的白鹭,生活仿佛打开了另一种诗意的可能。”38岁的湖北籍自由撰稿人尹晓曼在这里居住一月有余,“对着窗外昆明百年滇越铁路遗迹写稿,我惊喜地发现创作和生活原为一体。”她说。
目前,这里每周定期举办茶话会,旅客们通过交流旅居故事,换取猫主题定制明信片;栖居一个月的旅客会收到“漂流证书”,证书背后印着苏毅恒手绘的昆明地图,标注着“凌晨五点的篆新市场菌子摊”“海埂大坝最佳喂鸥点”等春城旅居攻略。
苏毅恒说,数字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受限于打卡坐班的生活模式,数字游民、远程工作者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也开始被更多人重新审视。

“‘猫之邮局’是青年群体落地云南的艺术空间和栖居地。”他说,“去年我在这栋百年老楼住了一个月,每天观察对面商铺孃孃们怎么用方言招呼游客。”如今这些场景变身“猫之邮局”体验项目:完成“用方言买一斤木姜子”等任务,可兑换绘画体验课。
“走进生活区、逛菜市场、与当地人节奏同步,才能真正触达昆明。”他说,清晨六点的篆新市场,白族阿妈用手机直播卖鸡枞菌,隔壁摊位的越南华侨正打包酸木瓜快递给上海客人;金马坊下穿汉服的少女与提着鸟笼遛弯的大爷擦肩而过。这些都是春城传统与生机并存的日常。
未来,苏毅恒计划与青年旅居客们完成一场共创:打造“黑猫局长”IP,以云南非遗文化符号“瓦猫”为元素创作更多作品。“希望这些‘邮票’贴遍世界地图,更多人来云南‘投递’身体与梦想。”他说。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云南省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同比增长56.9%。云南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创新推出"旅居+"复合业态,如民族医药康养旅居、非遗活化旅居、生态农耕旅居、数字游民聚落等,形成康养疗愈、文化传承、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旅居生态,吸引银发族、自由职业者、新农人等多元群体,构建个性化深度旅居样本。、
视频拍摄:何春好 陈绍金
视频剪辑:赵彩琳
文字:赵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