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守护者|新媒体“守夜人”:10年见证1800个深夜和黎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晨 冯沛然
“晚头条推送了。”晚上8点,吴佳坐在电脑屏幕前,点击“确定”键后,不少齐鲁壹点客户端用户就收到了相关新闻弹窗。作为一名新媒体内容编辑,从2014年至今,吴佳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0余个年头。这种两班倒、一周一轮换的工作模式,让吴佳见证了约1800多个深夜和黎明,也让他十年如一日及时为读者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新媒体编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吴佳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他还记得上学期间,每每坐公交车经过山东新闻大厦,“感觉从这一站上车的人身上都在闪闪发光。”毕业后吴佳如愿进入齐鲁晚报工作,彼时正值新媒体行业迅速发展,吴佳成为了一名新媒体编辑,从微博微信小编到新闻客户端内容编辑,“一眨眼,已经10余年。”
有别于传统的报纸编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除了编发记者的日常新闻稿件外,还要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比如每天早上6点半之前,就要发出当天的第一篇新闻,而当天的最后一篇新闻,“没有最后一篇”;比如要对新闻客户端首页进行内容运维,实时更新;比如要与各个部门沟通对接,确保重点内容能在首页完美呈现,并将好的内容全网分发,提高影响力……
吴佳发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编辑的工作在不断迭代。“过去,齐鲁壹点仅是一个新闻发布平台,如今已融入新技术。”吴佳解释,在齐鲁壹点App,读者用户可与元宇宙空间人物、智能体对话,甚至还能直接 @记者互动。尤其面对这两年发展迅猛的AI 新技术,新媒体编辑们在焦虑中积极探索,既怕追不上技术,又在积极学习中尝试推出 AI 生成视频、AI 辅助设计海报等新闻产品。当然AI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新闻的首要原则始终是真实性。
媒体圈流传着一句话,“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媒体编辑是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一环,他们几乎在24小时不停编发新闻。因此自参加工作以来,吴佳的工作模式基本是一周一轮换的两班倒,白班从早上6点半到下午3点,晚班则从下午3点到晚上11点半。吴佳说,虽然工作时间跟大部分行业不同,常常缺席家人朋友的聚会,但他也因此成为了多年早晚高峰的“旁观者”,这算是工作外的一个小乐趣。
值夜班的一周,吴佳到家的时间是半夜12点。虽然人下班了,但精神并没有从相对紧张的工作氛围中脱离出来。有“强迫症”的吴佳,经常在躺下休息后,脑子还会回忆,“这个稿子的标题是不是没起好?”“那个稿子的缩略图配的是不是不合适?”然后他赶紧拿起手机检查一遍,直到确认完全没有问题,才能安心入睡。
24小时手机不关机是媒体人的常态。2023年8月6日凌晨2点多,山东德州发生5.5级地震,济南亦有震感。吴佳还记得,被地震吵醒后,小区的人都在紧急下楼避险,而他却呆在家里打开了电脑,开始跟前后方同事沟通协调,准备发布新闻。
在记者赶往现场时,新媒体编辑在后方整合官方权威基础信息。记者抵达现场后,前后方配合,及时通过滚动发稿、直播等方式跟进现场情况和救援进展,为读者用户带来全面报道。
一晃十余年,从稚气未消的职场新人到业务上的多面手,吴佳说,编辑工作虽琐碎,却是 “隐功”,他始终对这份工作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读者用户每次打开新闻客户端看到新内容,背后都有新媒体编辑的付出。吴佳认为,这就是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价值——为读者用户及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