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继平:“长寿秘诀”


古往今来,人类对长寿长生的追求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也从未懈怠。古代人不懂科学,只知一味迷信、一味蛮干。“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扬帆出海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人去财空,不但“长生不老药”没见着,连徐福也不见回,可怜的始皇苦等药不来,还没活过五十就翘了辫子。再有就是古人所谓的炼丹术,利用铅、汞等物炼成金丹,帝王将相都幻想着借此羽化成仙,遗憾的却是适得其反,“欲求长生,反致速死”,唐代有多位皇帝就因服食金丹而中毒早夭。
想起《韩非子》里一则笑话,说有一位谒者,手持不死之药要献于楚王,将入殿时,门口一侍卫官就问他:此可吃么?答说“可”,不料侍卫突然抢下药丸就吞进了嘴里。楚王闻之大怒,心想他人辛苦研发的仙丹,本该属于我的长生不老之药,居然被这小子抢先吞食,那还了得?即下令斩了!殊不知此侍卫是个“辩才”,他从容申诉道:首先,我是问过谒者“可吃否”,他说“可以”后我才吃的,所以责任在他不在我;其次,此药既为“不死之药”,而我吃了却立马被处死,那岂不成“死药”乎?楚王觉得有点道理,于是释放了他。

叶圣陶特爱饮酒
看来,人所追求的“长生不老药”一定没谱了,那只得退而求其次,转而探寻各种“长寿秘诀”。以前“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是“八十不稀奇,九十小弟弟”,似乎不到“九五之尊”,是很难被推为“老寿星”的。然而,要问起“长寿秘诀”,那就千式百样、因人而异,一千个长寿老人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差不多所有合理的健康长寿方式,都会被寿星们不合理地“颠覆”:或称大味若淡,有人偏爱甜食;或说忌口油腻,有人偏喜大肉;或说戒烟戒酒,有人偏偏烟酒全会……此真乃“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特爱饮酒,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开明书店任编辑,与老板章锡琛等一帮文友还成立“开明酒会”,每周借讨论选题为名,行饮酒聚餐之实,会友如夏丏尊、郑振铎、茅盾、丰子恺等。他们还定了一条“规矩”,说是要有五斤黄酒的量方可入会。钱君匋酒量只有三斤想加入,托章锡琛说情,叶圣陶大手一挥:“好!那就放宽一些尺寸,让他先进来考察考察再说。”
叶圣陶一生好酒,九十多岁仍坚持浅口小酌,不为酒困,据说他老人家的长寿秘诀是——“抽烟喝酒不锻炼”。
类似的“秘诀”, 十年前我听黄永玉也说过,那时他已九十多了,依然能画画聊天写文章,还能开跑车拉个风,人问其“养生秘诀”,他说“我是抽烟熬夜什么都干,专与养生对着干,什么不养生我就干什么!”结果他活了一百岁,也只有他可以这么“凡尔赛”。

有的人想不长寿也难。但若有人说不想长寿,那一定口是心非。新文化运动大将钱玄同先生,思想一向激进,他认为人不要活太久,人老了思想就会退化,活着也是社会进步的障碍。所以他有一句“雷人之语”:“人活四十就该死,不死也要枪毙。”可是没过多久,他自己就到四十岁生日了,但他却优哉游哉毫无动静。文坛一帮大佬坐不住了,纷纷要开他的“涮”,鲁迅写诗云:“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当辨证法。”胡适、刘半农等也为他写了讣告、挽联以及悼念的诗文,甚至想在《语丝》杂志出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从前的文人“恶搞”,都是那么有文化。
近世文人中寿登期颐者虽不太多,但也并非凤毛麟角,如马相伯、马寅初、苏雪林、杨绛、张充和、周有光等皆是,其中“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烟酒不沾,以112岁堪称稀有,自嘲是被“上帝遗忘的人”。许多人都说长寿来自基因,或出于富足优渥之家庭,可季羡林从小贫困交加,体弱多病,父母基因也不咋地,然而他一路坎坷,躲过数劫,不仅学问创一流,还享大寿九十九。他的“三不”养生术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提倡“养生无术是有术”。
文人墨客是不是多长寿?其实也非如此,盖因文人会撰文,而名人又常被报道,所以更易让人知晓罢了。早年有位书法家苏局仙,百岁时还参加一全国群众书法大赛,作家章克标百岁时还在报上征婚,结果苏局仙拿得全国大奖回,章克标也抱得资深美人归,皆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海上学者书家王蘧常先生,自小也身体孱弱,年轻时就患有很严重的心脏病,旁人摔报纸的声音,都会吓得他一身汗。医生说他只能活四十岁,但他坚持天天读书临池,顽强活到了九十岁。而那位医生,却早在他之前就先挂了。
人生好比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也许长寿没有“秘诀”,关键就在于良好的心态。若有人问我“长寿秘诀”,我也有八字箴言,只要你能做到,包你长生不老,那就是“保持呼吸,不要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