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中国如何打造文化强国
香港《南华早报》5月18日文章,原题: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如何争取获得“文化强国”地位 在中国西北部甘肃小城张掖,参观古老的大佛寺的游客可与历史上的公主互动,这要归功于先进的3D扫描、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这名西夏党项族公主数字虚拟人名叫“云灼”(如图)。这是中国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活动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技术将中国古代历史变得栩栩如生并吸引年轻人。这名数字公主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数千家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加快数字化建设的典范。

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带来的经济挑战,中国继续投入资金拓展文化建设活动,保护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技术进步并增强软实力以打造“文化强国”。这与正在削减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支出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敦煌研究院美籍特聘研究员史瀚文表示,中国政府继续将(文化)遗产视为战略资产并进行投资,认为此类资产不仅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软实力的工具,还是通过旅游和数字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对博物馆数字化的支持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08年中国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此后中国一直开展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活动。2021年中国提出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全中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中国财政部表示,去年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8.2亿元,支持全国5万余个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持续财政投入尤其是在数字化领域,表明中国对文化基础设施长期价值的深刻认识。”史瀚文说,“这种政策连续性反映了中国更广阔的视野,即文化不是中国国家发展议程的次要而是核心部分,这与美国目前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博物馆协会2月份发布的对数百家文化遗产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对此类机构的公共支出有所下降,但中国是该趋势中的“明显例外”。政府的慷慨支出使中国的博物馆能更有信心地广泛开展项目。在美国,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通过一系列(削减文化支出的)行政令扰乱美国文化艺术界。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庄以仁说,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使其有别于那些仅有数百年历史的国家,中国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蕴含着巨大潜力。
中国对博物馆数字化的支持还起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统一叙事等作用。2023年,全中国各类文物机构接待观众1402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9.3%,其中未成年人占23%。香港数字人文专家李家豪(音)把增长部分归功于将被动观看转变为沉浸式学习的数字工具,“当人们将技术与道德记忆相结合时,不仅建立知识还建立价值观。”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体系奠定基础。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融合反映中国同时追求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作者Xinlu Liang,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