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Z世代对华认知经历“细胞级更新”
张国庆
美国网红IShowSpeed(中文昵称“甲亢哥”)来华的“发现之旅”直播,受到海外网友的广泛关注,也给优化免签政策以来持续火爆的China Travel热潮加了一把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外国入境游客达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同时,1996年至2009年出生的外国“Z世代”在入境游市场中占比突破30%。这标志着中国正越来越多走进海外年轻人的视野,中国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也正发生积极转变。
近两年,美国年轻人的对华态度相比其他代际群体出现了明显的不同。2024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总体上,81%的美国成年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42%的受访者将中国视为“敌人”。但细分数据显示,在18-29岁的美国年轻人群体中,明确表示“不喜欢中国”的占27%,而明确表示“喜欢中国”及“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持有好感”的人占比合计达25%。
事实上,代际政治是理解美国政治的重要视角。一般来说,美国人口按出生年份可分为六层代际,分别是“沉默的一代”(1928年至1945年)、“婴儿潮一代”(1946年至1964年)、“X世代”(1965年至1980年)、“千禧一代”(1981年至1995年)、“Z世代”(1996年到2009年)以及2010年以后出生的“Alpha一代”。从数量上看,“千禧一代”“Z世代”及“Alpha一代”构成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了多数。2019年,年轻一代的总人数达1.66亿,占比超过了其他年龄段人口的总和。因此,中美关系发展的“未来在青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判断。
美国“Z世代”对华态度的持续改善,本质上是一场由代际更迭、民间外交、社交媒体崛起等多方面因素引发的认知革命。
首先,美国“Z世代”能从更客观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保守主义有着天然的隔阂。不同于曾经历过“单极时刻”的美国中老年群体,美国年轻人的成长在时间上基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从通信技术、新能源车到TikTok、Temu等互联网平台,中国的商品与服务已经深度嵌入美国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对中国发展成果有着更直观、更积极的认知,这是他们在对华态度上与中老年群体差异巨大的基础。
其次,美国年轻人对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科研、人文交流与合作并无太大抵触,反而兴趣满满。无论是硅谷的技术合作、留学生的往来,还是围绕游戏等年轻人感兴趣话题的讨论,民间力量一直在绘制一幅超越地缘政治的认知图谱。这种潜移默化的沟通虽然缓慢,但影响不容忽视。早在“甲亢哥”中国行之前,ChinaTravel就已经成为海外博主获取流量的“财富密码”;在中美教育合作上,也先后有马斯卡廷中学、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派出访问交流团,来华访学,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
最后,社交媒体的崛起,是美国“Z世代”摆脱传统西方媒体反华宣传与洗脑的“隐形助力”。作为生长在社交媒体发轫并走向成熟的一代,美国青年通过社媒平台接触到大量关于中国的内容。无论是中美网民小红书“大对账”,还是“甲亢哥”们来华直播掀起收看热潮,社交媒体成功地打破了西方媒体靠谎言刻板印象编织的“信息茧房”,让不少美国年轻人坚定了“去中国看看”的信念。
中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大门一旦打开便势不可挡,这种“自下而上”的交往正通过旅游观光、留学交流和社媒互动等渠道,推动美国“Z世代”对华认知发生代际变迁。该现象本质上是数字时代代际权力转移与全球治理范式转型深度耦合的产物。当“Z世代”通过TikTok短视频、网红直播等“平行叙事”重构对华印象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完成三重历史使命:解构冷战思维的社会基础、重塑中美互动的民意生态,以及重新定义“全球公民”的价值内涵。代际更替意味着美国内政主要议题的更替,也对中美关系的变化带来重要影响。美国年轻人的积极态度将为美国政治注入新的活力,为中美关系未来创造新机遇。
当前,这场代际认知革命已进入关键扩散期。数字时代的“马可·波罗”通过China Travel热潮构建着多维度认知网络:从巴西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学汉语,到日本主妇通过小红书研究汉服穿搭,再到非洲创业者通过阿里巴巴学习电商运营。这种去中心化的民间交流,正在地缘政治的裂隙间搭建起一座“民间交流之桥”——它既不同于官方主导的公共外交,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无数个“IShowSpeed式”的个体化体验,实现文明认知的“细胞级更新”。(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