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察丨勇气、韧劲、实干、死磕!4位山东省科技奖得主亮出“创新密码”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济南报道
6月27日,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对290个项目(人选)授予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7月3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系列记者见面会,邀请到其中4位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以“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为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敢想+敢干+实干,打通工业互联网5G通信领域“最后一公里”
“我们研发的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无线通信链路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表示,山东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跃升,其关键在于借助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破解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瓶颈。
然而,在工业环境下,通信信号受传播环境复杂、大规模设备突发并发传输导致通信信道拥塞两大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信号差、传输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张海霞带领团队持续攻坚工业场景下电磁传播底层模型、分析传统方法短板、重构算法内核,最终在保证复杂电磁环境下对信道精准估计的同时,将信道估计开销降低了近一半,大幅提升了传输效率。
同时,张海霞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过滤+预测调度”的方案,研发工业需求导向的数据压缩聚合技术,并针对工业序贯过程的时空强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空时双域业务需求预测模型,从而解决了工业场景下的5G通信服务质量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

“‘敢想’是起点,‘敢闯’是路径,‘实干’是抵达的唯一方式。”凭借近20年在无线通信与网络关键技术研发科研一线学习工作的经验,张海霞带领团队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实现工厂内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互联互通,确保5G网络能够真正可靠地承载工业控制、实时数据传感等核心应用。
勇气+韧劲,用蓝色能源点亮绿色海岛
长期以来,如何为远离大陆的海岛稳定供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些岛屿往往负荷有限、面积狭小,铺设海底电缆不仅距离遥远,技术和经济成本都极其高昂。我国拥有近11000个海岛,解决其能源供给是重大战略需求。
为此,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的理念。2012年,史宏达将目光投向了青岛的斋堂岛——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并在此启动了我国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的建设。

2014年1月15日,斋堂岛海域寒风凛冽,风急浪高。就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史宏达和团队坚守在海上,成功将自主研发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投放到位。这套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问题,标志着我国在波浪能高效捕获技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规模化、低成本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此为基础,史宏达他们建成了我国首座装机容量600kW的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不仅解决了岛上300多户居民的部分生活用电,还为当地海水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成功实现了海洋能海岛供电的工程示范,让蓝色能源点亮了绿色海岛。
“回望攻关路,最深切的体会是,在‘无人区’拓荒,既要有颠覆性创新的勇气,更要有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非凡韧劲。”凭借“高效、高可靠波浪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史宏达及其团队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坚守“地头”29年,只为一个“好甘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以占世界40%的种植面积产出世界70%的甘薯,其高产稳产的特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薯这么好,但是如何让大众对甘薯更加厚爱?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甘薯品种就成为我们团队的主要攻关方向。”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坚守在科研一线29年,主要从事甘薯遗传育种、甘薯脱毒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资源引进创新、育种方法改进、品质评价等工作,耗费了我们无数个日日夜夜。”辛国胜告诉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获得了烟薯25的株系后,经过反复地鉴定、评价工作,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和国家鉴定,并正式命名为烟薯25,其香甜可口的优势,很快掀起来一股食用甘薯热潮,引领了甘薯产业的发展,被大众称为“烤薯界的爱马仕”。“2015年烟薯25在全国开始大面积推广,2019年以来,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以上。”辛国胜说。
“科研无止境,实践出真知。我们研发的技术好不好,关键是看这项技术能不能带来切实的效果,能不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秉承这个原则,辛国胜及其团队研发出“甘薯人工昆虫互补二次授粉法”、“一刀切的甘薯茎尖剥离技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甘薯等技术,为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追求“可能性”,死磕“可行性”,突破激光雷达技术壁垒
“我们团队开展了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遥感原理-关键技术-反演算法-工程装备-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通过多年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激光雷达核心器件,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作为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超和他的团队清晰地感受到,科技创新不是孤岛,而是政产学研用共绘的拼图。

激光雷达原理虽早在上世纪就得到了突破,但真正实现市场化却是一场数十年的长征。王琪超表示,他所在的团队通过技术积累、产品研发及场景应用,逐步形成了激光雷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起步的资金短缺、产品研制及中试的场地需求、市场拓展的性能背书都成为发展面临的难题。
“政府部门通过拨改投资金和创业园区孵化实现了对团队的发展支持,并帮助团队科研成果在本地的气象、环境、风电、航空等不同场景开展应用示范,快速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科研创新追求“可能性”,产业落地也需要死磕“可行性”。王琪超在记者见面会现场表示,原理突破只是起点,团队通过科研技术的工程化、成本控制的市场化、应用场景的规模化,才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严谨求实、敢为人先、潜心奉献、团结协作也成为了团队最坚守的科学家精神。
土地不负耕耘,时代不负创新。四位科技工作者“从0到1”的奋斗故事,为我们勾勒出山东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群像——在通信网络的“数字高峰”,在蓝色海洋的“能源高峰”,在农业育种的“民生高峰”,在高端装备的“制造高峰”上,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