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孤影护青山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
五月的祁连山脉腹地,狂风裹挟着砂石在戈壁滩上肆意盘旋。当我们的车在搓板路上经历了颠簸、爆胎、换胎,行驶数个小时后,终于望见那面在风沙中猎猎作响的管护站红旗——这里就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德令哈分局八盘山管护站。
“这地方最磨人的不是海拔4000米的稀薄空气,是能把人骨头缝都吹透的穿堂风,一年四季刮,从早到晚刮,尤其到了半夜,风灌进窗户缝里,那声音听着直让人心里发毛。”管护站副站长布仁回忆起刚到这里的时光,坦言最初一个人住的时候,半夜听到风声还会害怕。
今年51岁的布仁是个地道的蒙古族汉子,身材壮硕,身高近一米八,一张黝黑的脸庞,刻满了经年累月在外巡护的印记。别看他身形魁梧,说起话来却格外腼腆,问一句,答一句,常常让人觉得他有些不善言辞。
同行的雪山牧场管护站站长才巴图见状,忍不住“推销”起这位老大哥:“在我们德令哈分局的各个管护站里,布仁老哥可是学历最高、拍照技术最好,而且坚守一线时间最长的管护员。”在才巴图的提醒下,布仁打开话匣子,说起了与八盘山管护站的渊源。
八盘山管护站因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八盘山而得名,这里距离德令哈市区120多公里,离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划定的保护区也有130多公里,海拔4000多米,气候环境恶劣,巡护路程遥远,很少有管护员能一直坚守在此。
但布仁成了例外。早年,他从青海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工作。2015年,八盘山管护站成立后,布仁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应聘成为这里的一名管护员,这一干就是整整10年。
八盘山管护站管护区面积达2.3万公顷,其中1.4万公顷的核心区是终年严寒的无人区,积雪封山期长达5个月。“我们这个地方条件艰苦,没什么人愿意来。冬春季节几乎见不到人影,夏秋季节稍微好点,会有几户牧民来放牧。”布仁告诉记者,十年来,管护站每年招人,但新人来了待得最短的只有一个月,最长的是他的亲哥哥,也仅仅待了三年。十年间,他的搭档换了20多人。
由于人手紧缺,管护站日常值班只能一人坚守,每隔15天轮岗一次。遇到大雪封山的情况,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只能长期留守。今年春节前,因为人员紧张,布仁一个人在管护站值班,这一待就是两个月。
“我们的工作说起来不算难,每天出去巡护一圈,记录见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草原植被覆盖度低,草原防火压力相对小一些。但一个人坚守,外出巡护不敢走太远,只能沿着砂石路沿线转转,劝阻非法穿越者,记录野生动植物情况。”布仁说,工作本身并不繁重,但一个人独处时的孤独感却让人难以忍受。
八盘山管护站至今还没通电,照明全靠太阳能。天气不好的时候,晚上九点多就没电了。手机信号也是去年才有的,而且不稳定,一到晚上十点后就没了信号。
刚到管护站时,布仁觉得15天的值班时间无比漫长,每天都在数着手指头过日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将这份寂寞转化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开始拍摄野生动植物,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有了兴趣爱好的陪伴,15天的时间仿佛变得转瞬即逝,常常觉得还没待够又到了轮班的时候。
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为布仁配备了专业相机和长焦镜头,这让他拍照的热情高涨起来。如今,每次外出巡护,他都会第一时间背上心爱的相机。一趟巡护下来,相机里往往会新增四五百张照片。
“这几张照片还入选了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农牧民生态摄影展呢!”布仁特意将拍摄的照片挑选出来,制作成一本精美的相册。翻开相册,他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岩石上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岩羊,蓝天下展翅翱翔的大鵟,河水中悠闲踱步的白鹭……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热爱。
对于自己的选择,布仁至今没有丝毫后悔。“当时一起工作的同事,现在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而我的工资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但我始终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这里就是我的家。如果连我都不来守护,那还有谁会来呢?”
有孤寂、有付出,也有收获。十年的坚守,布仁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与八盘山管护站紧紧相连,他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片荒原上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见证着这里的生态变化。
在布仁看来,每一次按下相机快门,每一次记录下野生动植物的踪迹,都是对这片家园最深情的告白,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坚守下去,继续做这片荒原的守护者,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的美丽与生机,让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