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家里家外》:烟火人间,岁月情长
【来源:运城晚报】
□杨颖琦
近年来,短剧在影视市场异军突起,因其快节奏、强情绪、“爽”剧情的叙事风格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在这些短剧作品中,也有不少因剧情悬浮、人物扁平及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造成品质良莠不齐。近期,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年代短剧如同一缕清风,刷新了观众对短剧作品的认知,掀起了一阵观剧热潮。该剧上线仅4天,播放量便突破10亿大关,成为近期短剧话题的“黑马”。

短剧《家里家外》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1年的川渝地区,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被一场连续暴雨笼罩,大而急的雨势使生活在川渝地区的人们遭遇洪涝灾害。在这样的天灾面前,人性的光辉与温暖被无限放大。单身父亲陈海清与单亲妈妈蔡晓艳在救灾过程中相遇,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怀着共同的信念。在一天天的相处中,两颗孤独的心迅速靠近。此后,他们带着各自的孩子,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就此展开。
《家里家外》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上。陈海清和蔡晓艳都不是完人,而是有着各自性格特点和生活瑕疵的普通人。作为一个单身父亲,陈海清身上有着川渝男人特有的“耙耳朵”特质,他温柔、细腻,对家庭有着深深的责任感,但在面对妻子时,又常常显得有些无奈与宠溺。而蔡晓艳在众人口中则是一个“歪婆娘”,她泼辣、直爽,有着川渝女性独有的坚韧与豪爽。在家庭生活中,她常常独当一面,但内心深处却对丈夫有着深深的依赖。这样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他们在生活中的吵吵闹闹、磕磕碰碰和相互扶持,都显得真实又动人。
剧中对家庭生活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红墙映衬下的青苔、蓉城蜿蜒幽深的老街巷,宛如无声的见证者,静静目睹了这个重组家庭长达数十年的温暖。“我们不是在父母缔结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动拥有了亲情,是漫长岁月里日复一日的真心,让我们成为比许愿还要牢固的家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一家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用爱书写着细水长流的平淡日常。那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如清晨的豆浆油条、午后的麻将时光、夜晚的星空对话,都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成为这个家庭最珍贵的回忆。
剧中没有刻意制造的狗血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离奇情节,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种对生活的真实还原,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暖,也体会到了家人之间那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始终不变的爱。
《家里家外》能获得观众的认可,还在于它对地域文化和时代记忆的精准捕捉。整部剧以20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为背景,从场景搭建到人物对白,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全剧采用地道的四川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观众仿佛瞬间置身于成都的大街小巷。演员们自然流畅的演绎,更是将四川方言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嘎嘎(肉)”“老汉儿”“千翻儿(顽皮)”“苕皮(丢人)”等极具地域特色的词汇,从演员们口中说出,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仅没有让观众感到隔阂,反而成为吸引大家深入了解川渝文化的一扇窗。
剧中的道具和场景布置更是细节满满,处处藏着时代的印记。青羊电视机、天府可乐、老式虾片、雪花膏等元素,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这些充满年代感的物件,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也让他们感慨万千:“剧中演员的方言十分地道,剧情也非常贴近川渝人的生活,《家里家外》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在影视作品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获得共鸣。《家里家外》就用温暖治愈的故事,提醒着人们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这部剧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短剧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潜力。只要用心打磨,关注生活,短剧也能成为传递情感与价值的优质载体。
对于喜欢它的观众而言,《家里家外》不仅仅是一部短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生活。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爱与温暖,往往就隐藏在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日子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