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博聊“企”来 | “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发起人王路:传承中创新 让海南非遗“出圈”又“出海”
【来源:南海网】
南海网4月15日消息(记者 杜倬荷)当非遗的“风”吹到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悄然掀起。4月13日至18日,由上海景沅文化联合海南锦鲤文化共同发起的“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在遗忘与新生之间”在消博会5号馆进行限时展出。

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展品。记者 马一鸣 摄
踏入展区,人们的目光瞬间被一幅磅礴的蓝色图腾攫住——900余块深浅交错的扎染布料拼嵌出黎族创世神话中的“大力神”纹样;展墙一侧,循环播放的纪录片正低语着黎寨故事;插画解构图腾密码,织物装帧的书页簌簌作响……观者们仿佛与传统文化开启了一场跨时空的深刻对话。

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展品。记者 马一鸣 摄
据了解,该展览分为“上山下海”“目光的迁徙”“时间的质感”“无字之诗”“流动之器”“现代之殇”六个篇章。
“今年1月,我们在全球招募了近20位顶尖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深入海南东方市和海口荣山寮村,探索渔俗文化和海南非遗的传承和现代性表达。”“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发起人王路介绍。
十天时间里,近20位青年艺术家走进东方市的北黎、白查、玉龙等地,了解黎锦、黎陶、树皮衣、船型屋等传统工艺;通过实地走访、技艺学习和艺术创作,与当地文化传承人互动,探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形式,深入学习和体验黎族的民族特点和风土人情。

南海黎风非遗国际艺术展展品。记者 马一鸣 摄
同时,他们以自身为媒介,将黎族与渔村文化的符号系统转译为当代视觉语言,通过插画、装置、影像、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荣山寮村的海滩上进行呈现。
“消博会是立足海南、辐射全球的重要平台,此次我们将展览‘搬’出来,就是希望能借助消博会的平台,让海南非遗的魅力被更多人看到。”王路谈到,在民族文化复兴与美学体系重构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进入公共视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然而,当前的非遗保护大多停留在“被注视”的静态层面,海南非遗的“好声音”仍未“出海”。其次,真正本土的黎族文化仍未得到深入挖掘,不少民族传统技艺、传统礼仪、民间习俗等日渐淡化。
“当前,黎族文化的产业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有一些文创公司参与黎族文化文创产业中来,设计出一些黎锦、黎陶、黎族苗族藤竹编等文创产品,但创新意识不够强,导致海南非遗‘出海’仍存在一定难度。”
王路坦言,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融合与创新。海南非遗需要在独特基因基础上,不断地调适,形成新的文化表达和展现。此次发起“南海黎风”国际艺术驻地项目,以及将艺术展“搬”到消博会现场,正是希望能打破这种静态保护模式,与艺术家、创作者共同突破非遗保护的文化困境,为海南非遗的“新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所谓非遗不是物质,而是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体现方式。我们希望青年艺术家以新锐的视角,创造出贴近生活的非遗作品,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得到传承发扬。”王路表示,下一步,海南非遗作品和非遗传承人将走进纽约等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海南非遗的独特魅力,让海南非遗“出圈”又“出海”。
责任编辑:庞小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