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法医沈睿:于“基因图谱”细微之处捍卫正义
在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有这样一群“特殊战士”,他们的工作服不是藏蓝的警服,而是白色无尘服;他们不出现在追捕现场,却能让证据“开口说话”。他们用科学的力量筑牢法治基石。
清晨7时58分,法医沈睿已经穿上工作服,她的白大褂下摆扫过物证室的金属门框。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昨夜暴雨残留的泥土味,在荧光灯下蒸腾。她习惯性地戴上口罩,走进风淋室张开双臂 ,让洁净空气去除身上的尘埃——这个动作从2017年她参加法医物证检验工作起,便延续至今。

微观世界的追光者
在1000倍的物镜下,人类皮肤组织的细胞排列如同星图般神秘。沈睿的睫毛几乎要触到目镜,手中的移液器悬停在离心管上方,精准地提取0.5微升液体。这是她今天处理的第13份检材,她需要掐着点吃饭、上厕所,否则无法及时在仪器完成操作后取出检材,若不取出,这份检材将作废。

“有时候真相就藏在0.1毫米的检材中。”2023年,沈睿为一篇论文提供了素材,该文荣获第七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素材是她主检的一起强奸案。

事发于2023年,因受害人的家属隐瞒,发案时间已过去几个月,受害者在流产手术后,才向医院透露了怀孕原因。此时警方介入,但已无法提取犯罪嫌疑人的DNA,更坏的消息是,家属已将手术后取出的胚胎丢弃,也无法通过亲子鉴定确定犯罪嫌疑人。

案件陷入了僵局,错过了“黄金报案时间”,又缺失最关键的检验材料,所有人都一筹莫展之际,沈睿突然想到,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会取少量刮取物制作病理切片,她立即请办案民警联系医院,庆幸的是医院仍然保存着这个切片。就是从这一点点肉眼都无法看清的组织物中,沈睿锁定了嫌疑人的DNA,让原本没有“胜算”的案件成功“扭转”。

跨越20年的正义接力
2024年夏天,沈睿戴着手套,轻轻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物证袋。泛黄的笔录纸上,当年办案民警的字迹依然清晰:“受害人十指指甲均剪取三分之一,疑似含有表皮组织。” 她对着无影灯举起一截指甲,仿佛看见二十年前的同行在证据登记本上写下最后一个标点,而此时的窗外,正飘落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连续几天的检验后,她终于在为数不多的物证中,提取到两个不属于受害人的DNA。此时,沈睿的背早已被汗浸透,但脸上的笑容诠释着她的心情,这一切,都值得。而后,民警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其中一人看到民警时,深深呼出一口气,说:“提心吊胆过了二十多年,你们终于还是来了。”
自西山分局DNA实验室成立以来,沈睿完成DNA检验鉴定1400余起,检验检材5000余份,出具鉴定书200余份,完成数十起积案的DNA检验鉴定工作。“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基因片段,是逝者留在人间的最后星光,指引我们寻找真相。”她说。

玻璃罩下的温柔
在冰冷的数据背后,她也在与人性的复杂对话,为寻亲者比对DNA时的屏息以待,面对受害者家属时的沉默安抚,处理特殊人员案件时的特殊保护......“我们见过最黑暗的人性,却始终相信光明的存在。”沈睿曾参与检验一起涉未成年人的案件,看到已经逝去的年轻生命,身为母亲的她难免动容,“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性底线的凶恶,说不愤怒、不难过是假的,但我们还有机会为受害者发声,所以要让自己冷静、理智。”
当春城的霓虹在检验室窗外流淌,沈睿的移液枪依然在不同的离心管间往返,那些如 “星辰大海”般的基因图谱,在数字云端编织成最严密的法网,在毫厘之间探寻真相,于细微之处捍卫正义。

他们是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见过人性最黑暗的深渊,却依然心怀对光明的信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科学的利刃,划破黑暗的幕布,让真相重见天日。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尹安达
通讯员:田寅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陈唯一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