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锚定中国坐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3:05:00    

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在这场关乎文明进阶的角逐中,中国正以独特的战略定力,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中,探索着科技强国的中国方案。

新型举国体制创新,是中国攀登科技高峰的“核心密码”。从“两弹一星”时代以举国体制攻克技术难关,到今日新型举国体制下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见证了科技体制的迭代进化。C919大飞机完成商业首飞背后,是5000多家供应商构建的完整产业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折射出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协同。这种突破背后,正是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既保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融入市场机制与开放创新要素,形成“国家战略牵引、多元主体协同、全球资源整合”的创新范式。这种战略布局正在改变全球创新版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当科技革命进入深水区,这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创新,正在为中国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坚实支撑。

“人才-创新-产业”的良性循环,重塑发展动能。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成功研制“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实现全球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优越性实验。这项突破的背后,是该校“少年班”与“英才班”40年来培养的数千名基础学科人才——他们中走出12位院士、130余位国家级领军学者,成为中国量子科技领域的核心力量。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以及“强基计划”对基础学科人才的定向培养,预示着人才战略的深层变革,科教融合正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这种变革同样需要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以百万年薪吸纳全球顶尖毕业生,宁德时代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未来能源学院”,定向培养的500名工程师。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产教融合模式正在重塑创新人才培养生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推进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中国有望在更多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人类科技文明贡献东方智慧。

科技开放合作,人类文明进步的共赢之钥。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习近平总书记说“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征程中,科技开放合作展现出强大生命力。面对气候变化,中国与欧盟联合发起“中欧碳捕集与封存合作计划”,将宁夏煤化工碳捕集项目经验转化为非洲首座百万吨级CCUS设施;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中国建设的智能光伏电站每年为摩洛哥减少碳排放76万吨;在湄公河流域,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帮助东南亚国家提升灾害预警能力。这些实践印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技术突破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解答人类共同课题。

从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从四大发明的文明馈赠到“新四大发明”的现代传奇,中华民族的科技基因始终在传承中演进。今天,当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驻留模式,当“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求解超越经典极限的难题,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文明古国向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种跨越不是对西方科技文明的简单追赶,而是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包容中,探索人类科技发展的新可能。科技强国的中国道路,终将在这种历史自觉与创新自信中,铺就通向星辰大海的阶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梅锡玲(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相关文章
我驻欧盟使团:希望欧方将一个中国原则落到实处
2025-04-03 00:39:00
辅易航传感科技(淮安)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500万人民币
2025-04-03 00:17:00
珠海打造AI+生命健康协调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冲刺500亿元
2025-04-02 23:17:00
多部门联合开展清明节文明祭祀宣传活动
2025-04-02 22:19:00
缅甸地震120小时后 中国救援队伍再救出1人
2025-04-02 2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