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凤梅 | 利用数智技术,“精准”育人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开宗明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育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着力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育人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数智化转型成为开辟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数智驱动:多维拓展文化育人资源
运用数智技术精准洞察大众需求,重塑资源转化与发展路径,优化适配要素,从深度、广度、精度上为文化育人资源注入新活力。
深挖贴合大众需求的文化素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数智时代,技术助力精准对接人民需求。一方面,借助大数据算法,剖析海量大众文化偏好数据,锁定需求趋势与兴趣点精准数字画像;另一方面,深入人民生活,调研家族传承、邻里互助等生活故事,这些富含人文底蕴的素材,映射大众对本土文化的眷恋。
推动文化育人资源转化与发展。文化传承非一成不变的坚守,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其一,从文化表达形式、传播载体等方面打破传统资源形式束缚,实现文化育人资源数字化革新,赋予其契合当下受众喜好的新形式。其二,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资源内核,重释其时代价值与精神实质,使单一资源拥有多元解读。其三,创新文化育人数字化表达方式,丰富文化育人数智技术“活的”表现力。
优化文化育人资源适配要素。坚持“两个结合”是优化文化育人资源适配要素关键路径。一方面,紧密贴合当下社会发展态势、科技进步趋势,融合育人目标与受众需求,让文化育人资源供给准度回应时代问题,实现育人资源要素初步适配。另一方面,借助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以VR、AR等技术为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释放现代化幂级育人效能。
精准育人:个性化培育文化育人范式
通过数智技术,深挖学生多元文化需求,注重构建以文化基因分析为起点、分类课程设计为路径、闭环评估优化为保障的个性化培育体系,实现文化教育精准化、差异化发展。
精准剖析文化学习基因。借助数智技术,结合学生多模态学习行为,系统采集文本阅读轨迹、艺术鉴赏记录、实践活动反馈等多维行为数据,建立文化素养成长模型;精准识别学生传统文化、现代文明认知敏感度,构筑形成个性化文化学习基因图谱,揭示文化学习潜在天赋与薄弱环节;突破传统教育评价静态局限,推动实现文化基因动态显影与精准定位,为后续培育提供靶向依据。
分类梳理文化成长脉络。基于个体文化基因图谱,打造三级分类体系:夯实基础型文化素养,面向学生开设国学经典通识课程,奠定文化根基;培养拓展型文化能力,针对艺术兴趣生设置非遗传承工作坊;发展创新型文化思维,为科技爱好者打造数字人文实验室。针对多种学生类别,设计专属课程内容和学习路径,推送个性化学习包,有效破解传统“一刀切”教育模式低效困境。
优化调整跟踪评估闭环。育人成效是检验文化育人范式的试金石。运用数智技术,健全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估、发展性评判闭环评估优化模式;借助区块链技术,实时跟踪学习进展,固化学习成长轨迹;结合文化胜任力雷达图,可视化呈现学生进步曲线,动态优化育人规划,确保育人持续精准。通过构建“评估-反馈-改进”螺旋上升闭环,促进文化成果产出增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育人范式样本。
跨界融合:交叉构建文化育人载体
跨界融合已成为数智时代文化育人必然趋势。通过不同领域深度协作、技术与文化有机结合及跨界交流互动,全方位、多层次交叉构建文化育人载体,为文化育人工作注入新动力。
搭建覆盖各域的资源共享载体。教育领域前沿知识、科技界创新成果、文艺界动人佳作,都是宝贵文化育人资源。数智时代的文化育人,跨界融合成为激发活力“新引擎”,搭建覆盖各域的资源共享载体,则是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硬举措”。比如,“智育云平台”可以打破校际与区域限制,强化智能校园文化育人;“创科联动载体”可以融合创新成果与文化元素,提升文化成果转化效率和大众科学文化素养;“文化传播矩阵”可以聚合佳作资源传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构建创新驱动的技术文明载体。技术文明载体涵盖物质实体、知识信息、艺术作品、制度规范等方面,在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质实体如新型自主创新科研仪器,为科技工作提供物质基础;知识信息如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自主知识和特色文化广泛应用和传播;艺术作品展现人类审美追求和价值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具象呈现传播和涨粉出海;制度规范保障科技发展合规有序,技术伦理彰显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
打造跨越国界的包容互鉴载体。“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体现文明相处基本原则。全球化浪潮下,构建跨国界包容互鉴载体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构建文化产业合作载体,深化文化产品国际合作,推动成果全球共享,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旅游互动载体,将中国文旅资源推向世界,汲取国际经验模式,实现双向互动繁荣;构筑文化学术研究载体,强化国际学术合作,贯通学术成果跨国传播;打造国际文化交流载体,健全合作机制,共策交流项目,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
“文者,贯道之器也。”数智时代,文化育人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数智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需要打破传统文化育人的思维范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主动顺应、准确把握数智时代文化育人新趋势,推动数智时代文化育人的体系建构,塑造新优势,为立德树人的伟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作者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