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构建“1+3+N”无人机应急救援体系
华声在线4月9日讯(通讯员 刘梓嫣 记者 李昆励)应急救援时充当开路先锋,抢抓救援“黄金时间”;面对复杂环境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一屏窥全域”……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长沙县依托科技赋能,构建“1个应急指挥部+3个移动前线基站+N个无人机平台”的低空应急救援体系,通过“发现——响应——处置——复盘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对森林火情、防汛救灾、人员搜救等突发事件的全领域全链条管控与处置。
全方位巡查巡护
“我们通过多机组网格化巡查重点区域,单架次覆盖10平方公里的复杂地形,监测效率较人工提升99% ,这是很多传统方式难以做到的。”星城无人机航空应急救援队队长介绍。

无人机在长沙县林区开展智能化巡航。均由长沙县应急管理局供图
据了解,在巡查巡护中,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红外热成像设备,能360度全方位拍摄并实时传送画面至应急指挥中心,织就一张“立体式”监测网。
去年高温时段,通过无人机搭载喊话机,高空照明等设施,加大全县重点水域、水库的防溺水宣传频次,有效实现了重点时段全方位守护,成功劝离危险区域的野泳、野钓群众。
全领域功能覆盖
汛期来临之际,无人机化身“空中卫士”,通过搭载激光雷达、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对河流水位、堤坝渗漏点、山体滑坡隐患区域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在人员搜救中,无人机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穿透夜间或浓密植被环境,锁定生命体征信号。
依托“1+3+N”体系,长沙县实现了无人机在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人员搜救等多场景的运用。去年10月,13人在北山镇户外徒步被困,由于地形复杂,传统的救援方式难以快速锁定被困人员,星城无人机航空应急救援队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成功搜寻到被困人员,并投送水、面包等应急物资,最终13人成功脱险。
目前,长沙县已初步搭建了3个移动前线基站、20个固定无人机库,实现了与县应急指挥部互联互通,在森林防灭火、防汛等重点工作中,及时提供森林火情态势及汛情水位变化、堤坝安全等情况,快速发现火情、管涌、渗漏等隐患。
全链条参与救援
在应急救援中,无人机通过搭载激光雷达、红外热成像仪或救援物资,大幅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灾情侦察、人员搜救和损失评估能力。
自2024年开展无人机低空应急工作,星城无人机航空应急救援队已参与各类任务100余次,其中参与搜救10起,救助20余人,搜寻牛、羊丢失3起,挽回群众损失十万余元,在防火、防汛、人员搜救和财产搜寻等方面成果显著,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

无人机能够搭载灭火弹、水袋等物资精准投送至火灾现场。
“除了让指挥决策更科学精准外,无人机也能让我们实现精准作业和复盘。”长沙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火灾发生时,无人机能够搭载灭火弹、水袋等物资精准投送至火灾现场,突破复杂地形限制,有效覆盖人工难以抵达的作业盲区,物资投送准确率达92%。灾后,通过实时态势感知,精确计算过火面积,将误差控制在3%以内。同时,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精准评估损失,借助任务数据链回放系统分析作战效能,建立植被恢复指数模型,监测生态修复。
下一步,长沙县将进一步加强无人机运用和管理,通过AI+无人机自主集群、数字孪生预演等技术,进一步推动长沙县应急管理工作向“智慧化、无人化、精准化”方向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