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5:19:00    

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青山是故乡》将镜头对准一个叫崖沟村的地方,以在外打拼的主人公董大林决定回乡创业、为父母养老为主线,表现董家三兄妹在面对利益和亲情时的不同选择。创作者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建构关于精神原乡的审美空间,生动演绎关于故乡情结、亲情伦理与时代发展的多重变奏。

主人公董大林的形象,呈现出新时代农民特有的精神特质。他一直秉持着“根扎在土里,心才能踏实;人守着青山,梦才能长远”的朴素信念。从农科院完成进修后,目睹家乡土地因传统农业式微而日渐荒芜,村民受困于生计,大规模外出务工的现状,他内心五味杂陈,于是决心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绿色种植。这种对土地的情感不仅包含着祖辈传承的深厚依恋,更蕴含着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性认知。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创业故事够励志、有情怀,但想要观众买账,还是要看剧情讲述。该剧开场就抛出了主人公遇到的两大困难,让人迅速入戏。一是创业维度上,董大林的合作社计划甫一开始就遭遇阻力:村民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不愿冒险的保守心态,使绿色农业推广举步维艰。二是在家庭维度上,传统伦理与现代理念的碰撞更为激烈。董老爹偏心庇护二儿子董二林,二儿媳陈玲看不上种地的营生,这构成了阻碍变革的内部阻力。两条叙事线索交织碰撞,真实展现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董大林完成了精神转变——他逐渐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的革新,更需要沟通智慧、管理能力的提升。面对村民的疑虑,他以耐心化解偏见;遭遇家人的反对,他用韧劲证明价值。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既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质朴,又感受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胆识;既体会到恪守重情重义的乡土伦理的执着,又感受到放眼未来的开放视野的可贵。其精神成长历程,为乡村振兴叙事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范本。

除了对主角的细腻刻画,剧中对新一代农民群像的精心塑造,也让作品的主题表达更立体丰厚。贤良厚道、全心支持丈夫董大林创业的冯邱兰,从小受穷、立志挣钱并不择手段的陈玲,缺乏主见、对媳妇唯命是从的董二林等关键角色,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物关系图谱。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剧中设计的戏剧性转折:当机关算尽的董二林夫妇陷入困境时,曾被他们伤害的董大林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人物在“亲近—疏离—和解”的变化中,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更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本质——它不仅是经济模式的革新,更是伦理关系的重构。这种叙事策略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的批判力度,又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山是故乡》超越了简单的创业叙事,触及了更深层的文化命题。董大林的返乡不仅是个人职业的选择,更是一次文化寻根的精神之旅。他用绿色发展理念重新定义乡土价值,用创新实践唤醒沉睡的乡村活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集体记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叙事方式,为农村题材创作提供了思路。

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的仿品,而是要在农村土地里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根系、新枝叶。《青山是故乡》“向下扎根”,还原生活质感,“向上生长”,呼应时代命题。它以土地之变折射人情百态,向观众展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数据报表上的增长曲线,而是无数个董大林在土地深处的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是他们内心对故土乡情的深切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勇敢追寻。

(作者:李红艳,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2025-04-16 05:19:00
4月15日(星期二)CCTV1节目预告
2025-04-15 02:24:00
为什么每个绿城小镇都那么有活力?
2025-04-14 20:33:00
“打野”成新兴社交方式攻略层出不穷 乱挖“野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2025-04-14 16:07:00
视频|专家严选!江门邑美乡村民宿设计大赛评审结果出炉
2025-04-14 14: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