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美苏幕后角力,中国解放军实力成印度失败关键
1962年11月21日,我国发表声明,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面停火。
这标志着这场由印度挑起的边境战争正式宣告结束,虽说这场边边境战争满打满算下来也就一个月的时间,但这场战争却让全世界为之瞩目,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在战场上中国军队碾压印度。依靠这场边境战争,中国树立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那么,世界各国对于这场战争的反应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
我们首先来说印度——认为战争的失败非军队实力问题
尽管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遭遇了重大打击,但是印度政府高层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端挑衅和发动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反,印度政府首先感到了不可置信和悲痛,而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国内政治和军队组织的失败,而不是军队实力的问题。
然而,印度政府的糟糕表现很快遭到了反噬。亚非国家对印度的支持度大幅下降,甚至反对党通过了“对尼赫鲁政府的不信任案”。而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也让印度人的心理阴影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可以说整场战斗下来,印度政府高层对战场动态的把握几乎是毫无头绪。负责战场的考尔中将仅仅是因为靠尼赫鲁关系才能上位,真实的军事能力却存疑。面对高歌猛进的中国军队和节节败退的印度军队,他为了推卸责任,竟然向尼赫鲁发了一份夸张的电报,声称“中国军队投入了十几个师的兵力”。这样的谎言吓坏了尼赫鲁等印度高层,他们认为印度面临着被彻底占领的危险,毫不考虑信息的真实性,立马向位于东线战场的阿萨姆邦下令,要求实施坚壁清野战术。种种表现表明,印度政府高层在军事决策和应急处置上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印度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失败是必然的!
敌人的敌人则是朋友,“上对船”的巴基斯坦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这点在“上对船”的巴基斯坦身上得到了明显展现。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之间存在着由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矛盾。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国土完整,巴基斯坦和印度曾多次爆发战争。然而,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以巴方的失败告终,印度吞并了三分之二的克什米尔地区,给巴基斯坦的军民带来了惨重的伤痛。
为避免再次重蹈覆辙,巴基斯坦必须审时度势,不作出改变则今天失去的仅局限于克什米尔地区,而下一步很有可能便是在三分之二的国土被印度吞噬。
中国成功地击败印度,在中印战争中取得胜利振奋了巴基斯坦民众的信心。故此,巴基斯坦成为了中国的“上对船”,在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迅速派出代表团访华。此次访华为中巴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同时也敲定了边境勘测协议,并签署了一揽子的军事经济合作条款。
1965年,印巴矛盾再次激化,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直接从现役部队中抽调了近300辆59式坦克支援巴基斯坦,并派出高层参谋人员与巴方参谋人员一同进入巴基斯坦指挥系统。结果,中巴两国联手重创印度军队,印度被迫吐出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强占的大部分土地。中巴两国因此结下了鲜血般的友谊,也为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巴友好关系的建立上,中国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尽管印度受到中印战争影响巨大,但它仍致力于维护国防开支的庞大,这使事态仍有发展空间。
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反应备受关注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战争中毅然站在了印度这一边,向其提供了十三个师的装备以及米格-21战机图纸等重要军事支援。而与此相对的是,美国则公开地宣布支持印度,大肆宣传印度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苏两国并没有直接出兵支持印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因此无法同时在两个战场上投入兵力。所以,在战争期间,美苏两国只是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印度的支持,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去。
战争的结果,让美苏两国感到意外的是,并不是印度胜利,而是印度战败。事实上,美苏两国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预测到了印度的失败。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印度军队的表现也不如人意,这一切都让美苏两国对印度不抱多大的希望。
在这场战争中,尽管美苏两国的反应比较明显,但并没有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实际影响。而当战争结束后,中国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成功地保护了国家领土和国家尊严,同时也让美苏两国重新认识了中国,从而为中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