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附中"AI+课堂"展示课:智能时代教学路径新探索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静娴 方杰
4月1日至4月2日,中科附高(深圳理工附中)成功举办了主题为“AI赋能课堂教学”的教学研讨课活动。英语科组孙伟迪、数学科组廖伟龙两位老师分别带来精彩的展示课,为全校教师呈现了AI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此次活动由教学处韩文东主任主持,宋如郊校长、杨远南副校长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在英语展示课上,孙伟迪老师以必修三第四单元“Amazing art”为内容,巧妙借助AI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通过与AI对话、视频生成等形式解决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这不仅让学生直观领略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魅力,更助力同学们树立做“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者”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跨文化传播的使命感。课后,教学处组织说课与评课。孙老师结合课前备课、课程实施及课后反思进行了简要说课。
英语科组长郝舒老师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点评,充分肯定了AI技术与跨学科美育理念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融合通过创新情境设计和多媒体手段,有效降低了学生写作的认知负荷,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郝舒老师也提出了宝贵建议,鼓励孙老师进一步深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作品展示形式,持续借助AI技术为课堂赋能。
数学展示课上,廖伟龙老师分享了AI技术在“二项式定理”一节中的独特应用。廖伟龙老师以二项式定理为载体,构建"历史溯源-定理证明-应用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通过AI技术赋能,廖老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定理发展脉络,以动态视频形式呈现历史人物学术贡献;在证明环节,廖伟龙采取AI算法推演与教师引导的类比归纳法双轨并行,揭示人机思维差异,强化“AI工具属性”认知;同时,廖伟龙还创新设计“宝箱闯关”游戏机制,有效激活学生解题内驱力。
数学科组长、科研处副主任卢瑞庚老师评课时强调教学应聚焦思维碰撞与过程参与,建议从教学设计结构化、知识点逻辑显性化、板书系统化等维度提升课堂效能,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AI在数学教学中应发挥辅助作用,帮助教师深挖数学知识的历史元素,助力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习热情,教学过程要注重思维碰撞和学生参与,避免机械记忆与重复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杨远南副校长高度评价廖老师的课,认为廖老师作为年轻教师表现稳重自信、教学老练、逻辑清晰。他指出廖老师结合学科特点,用建模、排列组合引导学生推理思考,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借助生活化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发现规律。这样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杨远南副校长指出,对于当下热议的AI赋能教学,教师要有清醒认识,其目的在于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赋能教与学两方面。如何借助AI让学生对抽象知识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后续教学需探索的关键。AI是教学工具,无法完全替代教师工作,希望老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实现教学突破。

此次“AI赋能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为中科附高(深圳理工附中)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学校在AI技术辅助教学领域的探索。活动聚焦如何有效运用AI技术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科附高(深圳理工附中)将继续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